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史前館「走過史前」特展 一覽台灣原住民編器發展智慧

  • 時間:2019-08-19 10:30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江昭倫
史前館「走過史前」特展 一覽台灣原住民編器發展智慧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策劃「走過史前:台灣原住民生活編器工藝特展」,呈現從早期到當代原住民製作編器的演變脈絡。圖為賽夏族矮靈祭使用的臀鈴(史前館提供)

過去台灣原住民族群製作編器是日常生活之一,這項技藝也是族群文化傳承具體象徵之一。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策劃的「走過史前:台灣原住民生活編器工藝特展」,將館藏原住民編器文物進行爬梳整理,呈現從早期到當代原住民製作編器的演變脈絡,讓外界更進一步認識原住民生活智慧。

史前館典藏相當多原住民編器文物,「走過史前:台灣原住民生活編器工藝特展」針對館藏編器文物進行系統性研究分析,除了展出考古文物,也嘗試復原原住民代表性編器物件,同時呈現當代族人如何結合現代材料,運用傳統工序製作出美觀時尚器物,今昔對照,呈現從史前時期一路走來的發展脈絡。

展品中一件卑南遺址出土、距今約兩、三千年前的陶蓋片,底部清晰可見編器文物的遺留痕跡,考古學家推測可能是史前人在製作時將陶胚放置於草蓆或編籃上,因此造成蓆印紋或籃印紋的現象,間接證明史前人已經有編蓆或編籃器物的技術。


陶蓋片底部清晰可見編器文物的遺留痕跡,間接證明史前人已經有編蓆或編籃器物的技術。(史前館提供)

2016年起,史前館與日本科學博物館合作展開的「跨越黑潮-復現3萬年前台灣沖繩航海計畫」,試圖以阿美族傳統技法製造竹筏,探尋史前人類從海上遷徙的可能路徑。竹筏從採集竹、藤到煙燻、彎竹、埋沙等,再加以藤編工序固定,由阿美族竹筏工藝師依傳統技法施作,整個製作過程都以影像紀錄下來,提供外界了解傳統阿美族製作竹筏的想像。

另外展場中還展出排灣族以木頭或藤製作的傳統巫師揹袋、阿美族部落耆老郭英男親手編製的置衣籃、賽夏族矮靈祭時會使用的臀鈴,以及當代工藝家如何巧手將傳統技法變化成新一代創作,搭配影像,呈現原住民編器發展的過去以及當代原住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持續使用這些部落智慧。策展人林建成:『(原音)文物進到博物館裡面來之後,它就失去在原來生活中的脈絡  我們不知道怎麼弄出來 它做什麼用,這個展我們希望藉由這兩個基礎,我們希望找出它的一些脈絡,我們把它放回到原住民的部落場域去的時候,不管是在靠山的民族或是靠海邊民族,它們怎麼用這些器物他們是怎麼弄的,或是在他們族群文化中的重要性如何,希望把它講清楚。』


當代原住民族結合現代材料,運用傳統工序製作出美觀時尚器物。(江昭倫攝)

林建成表示,由於竹籐編器保存不易,要了解傳統原住民過去編器如何演變製作仍有不小的挑戰,未來他們也會結合其他南島民族國家的相關文物研究,建立更清楚的原住民族傳統編器技法與演變脈絡。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