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因為與中國關係惡化而遭到經濟制裁,不過,最近卻出現中國違反自己的禁令,回頭向澳洲採購煤炭等商品的現象。分析指出,中國缺電是重要因素,但也同時顯示,澳洲不僅可以安渡中國的制裁,同時推進與美國為首盟邦的連結;而中國慣於以貿易為武器的作法,卻發揮不了作用。
跡象顯示 中國恢復採購部分澳洲商品
自從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2020年4月加入英美等國的行列,呼籲國際對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進行疫情溯源調查以來,澳洲與中國的關係不斷惡化。中國對澳洲實施了貿易制裁,停止從澳洲進口煤炭、棉花、小麥、鐵銅礦、木材、葡萄酒等商品,對澳洲經濟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
然而,最近的一些跡象顯示,中國開始回頭採購澳洲商品。
路透社在9月下旬引述貿易界人士表示,中國已是澳洲下一批出產小麥的主要買家。澳洲今年底即將收割的小麥目前已售出的大約500萬噸中,中國收購了將近200萬噸。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也指出,中國已在10月允許少量的澳洲煤礦,從停在中國港口的貨輪上卸貨,這是情勢的重大逆轉。
再根據澳洲統計局10月5日公布8月的貿易順差表現,儘管中澳關係緊張,但是澳洲8月對中國的出口卻大增55%。
中國有燃「煤」之急
在這些原物料商品中,又以煤炭的關係最為重大。分析家認為,中國正面臨重大的缺電壓力,北京會暫時放寬燃料煤進口的禁令。
美國財經媒體CNBC指出,中國是工業強國,同時也是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中國生產的電力大多來自燃煤發電,然而主要電廠的庫存已在8月來到10年低點。但在同時,國際燃煤價格卻不斷飆升。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下旬在聯合國大會上作出承諾,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會力求在2030年前達到高峰值,並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項承諾是對抗氣候變遷的重要步驟,卻也對中國的電力需求帶來壓力。
日商瑞穗銀行(Mizuho Bank)亞洲及大洋洲經濟策略主管瓦拉丹(Vishnu Varathan)向CNBC表示,「雖然中國的確需要取得盡可能多的煤炭,以避免因為輪流供電導致(第四季)經濟走緩,但是中國與澳洲的地緣政治緊張,阻礙了中國從最方便的來源澳洲 ,取得高發熱量的煤炭。」
因此,國際能源顧問公司伍德麥肯茲(Wood Mackenzie)分析師辛明頓(Rory Simington)向日經亞洲(Nikkei Asia)指出,「在中國應對20年來最棘手的電力危機之際,有跡象顯示,中國可能正在軟化他們對澳洲煤炭的立場。」
中國制裁令各國警覺 並拉近與美關係
情勢如此發展不免令中國尷尬,但非僅於此。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阿姆斯壯(Shiro Armstrong)向日經亞洲表示,「受惠開放的多邊貿易系統,澳洲已能為許多受到制裁的產業集團找到其他出口市場」,「但中國人試圖利用十分透明的方式,以經濟制裁脅迫澳洲,反而對自己的聲譽造成很大的損害。」
分析家指出,世界各國政府都在仔細觀察中澳之間的爭執,由於中國是許多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因此中國的一舉一動助長了廣泛的焦慮。至少,有某些國家可能已經學到教訓:最好多元化、減少對中國的倚賴,同時更靠近美國的勢力圈(arc of influence)。
這也正是澳洲採行的對策。
雪梨智庫羅伊國際政策研究院(Lowy Institute)研究員蔡源(Peter Cai)向日經亞洲表示,「中國貿易制裁更深遠的後果之一,就是澳洲的立場再也沒有任何模稜兩可的地方。」
向美國靠攏促成澳洲在9月間加入與英國和美國的三方戰略聯盟(AUKUS),澳洲總理莫里森聲稱,這是自從70年前與紐西蘭和美國簽訂美澳紐防衛公約(ANZUS)以來,實現澳洲國家安全利益「最重要的倡議」。
在此同時,澳洲與美國、日本和印度結成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聯盟,也被定位為亞太堡壘,共同對抗不斷壯大的中國,表明澳洲已經根本轉向並投入以美國為首的聯盟。
以貿易為武器 中國破功
華府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研究員黃天磊(Tianlei Huang)向南華早報(SCMP)分析,「中國和美國經常以貿易作為武器,來達成他們的政治目標。有時可行,但有時行不通。以澳洲為例,中國的制裁似乎尚未產生任何真正滿意的結果。」
羅伊研究院的蔡源也指出,「澳洲政府已清楚表明,他們願意在他們非常有利可圖的貿易關係上蒙受風險」,「因此,從雙邊關係的角度來看,這對中國是一個糟糕的結果。」
不論如何,原本飽受中國制裁衝擊的澳洲,雖然有些經濟部門依然承受重大壓力;但是,商品價格的走勢、中國的能源危機,以及演變中的亞太防禦聯盟,目前顯然對澳洲有利,而可暫時安渡與中國關係緊張帶來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