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農業戰略VS退場 加入CPTPP敏感性農產品該何去何從?

  • 時間:2021-11-23 18:15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陳林幸虹
農業戰略VS退場 加入CPTPP敏感性農產品該何去何從?
央廣移動錄音室邀請專家學者討論CPTPP。圖左依序為逢甲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教授楊明憲、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組長王興毅以及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資深副執行長李淳。

台灣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對於農產品的影響與因應持續引發關注。至於農委會盤點的20項遭受衝擊較大的敏感性農產品,若在無法抵抗外來的低價競爭下,最終該退場或是在農業戰略下,持續保有該項農產品?經濟學者認為退讓能加速改革;農業學者則認為「農為國本」,不宜輕言談退場,透過調整生產結構,台灣農業一樣能永續發展。

台灣20年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時有22項敏感性農產品,以限量進口、關稅配額等方式加以保護,如今台灣申請加入另一區域經貿組織CPTPP,使得這些敏感性農產品再次面臨外來的挑戰。

中央廣播電臺移動錄音室23日舉辦「台灣加入CPTPP好壞影響一次說分明」線上座談,邀請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資深副執行長李淳、逢甲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教授楊明憲、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組長王興毅與談。

李淳認為,敏感性農產品像是稻米絕對不能退讓,畢竟是戰爭必要物資,但像是紅豆、花生、大蒜等敏感性農產品,多元應用相對比較有限,台灣也不適合大規模種植,只能少量精緻,就可以嘗試退場,畢竟交換後才能取得進步的機會。李淳說:〖(原音)稻米不能退場,因為有戰略意義,打戰可以不吃大蒜,但要吃飯,每種農產品有差異化的處理方式,台灣要接受,因為時代變遷,雖然調整過程會令人不愉快,但我們也確保農民不受影響,在這樣的前提下來做調整。〗

逢甲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教授楊明憲則認為,「農為國本」,雖然台灣農業結構以小農為主,生產成本高,無法跟國外低價農產品競爭,但這是工業思維,如果消費者買農產品不是買最便宜,而是買好吃、買安全,台灣農產品還有很多面向可以展現價值。楊明憲說:〖(原音)不管是大蒜,花生,乾金針,香菇,大宗水果鳳梨,芒果,香蕉等,也是放在關稅配額裡。因此我們希望台灣要融入經貿自由化中,還是要務實了解農業的根本重要性,不要為了經濟發展賺更多外匯所得而犧牲農業。〗

楊明憲也指出,國內有6成人口是外食族,無從得知外食餐盒裏,包括稻米、雞肉、蔬菜等產自何處,因此如果像是越南進口的白米流入團膳、自助餐,消費者購買時,無形中變成外食人口支持國外農產品進口,希望政府重視如何讓消費者知道農產品的來源,規範餐廳業標示農產品產地來源。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組長王興毅認為,很多產業都有其戰略意義,無法純萃以理論或科學來決定成本,政府在談判前應盤點有哪些產業是必須留下,如果不留,是否可能會無法面對未來的變化。像是COVID-19疫情期間,口罩生產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如果是具有戰略物資地位的農產品,當關稅降至極低並吸引大量進口時,對本國生產者將造成極大衝擊,生產者一旦退出,短時間要再重新回到該項農產品的生產,恐怕已不容易。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