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香港的動物保護政策

  • 時間:2021-11-24 16:54
  • 新聞引據: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香港的動物保護政策
香港政府近日針對野豬展開捕殺行動,引起高度關注。(示意圖:pexels)

最近香港很受關注的一個新聞,是11月9日在北角天后廟道有野豬襲擊輔警受傷,事件引發一連串後續影響,11月12日香港政府宣布會把在市區出沒的野豬捕捉及「人道」毀滅,11月17日漁農自然「護理」署在黃竹坑深灣道利用食物引誘野豬走到馬路上,再捕捉野豬帶走,最後以藥物注射作「人道」毀滅。

野豬被「人道毀滅」的道德問題

事件為人爭議之處甚多,首先,被殺野豬原本在山林中休息,進入市區馬路上是被漁護署設置食物誘使,然後再將中計野豬捕殺,這種行為有沒有道德上問題?

其次,根據Google快照漁護署網頁,在11月15日野豬依然在「受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11月16日消失在名錄中,11月17日就發生以食物誘捕,再注射藥物毒殺七野豬事件,這消失會不會太巧合?漁護署回覆立場新聞查詢時稱,野豬並不屬於「野生動物保護條例」指明的野生動物,網頁「錯誤」列出野豬資料,已即時修正。可是,野豬一直在漁護署網站被列為受保護野生動物,卻在有傻豬襲擊警員後,漁護署卑鄙誘捕野豬前,就巧合發現野豬被誤指為受保護野生動物,所以把野豬從受保護野生動物刪除,這還真的是巧合而且有說服力,可憐那7隻被誘捕毒殺的野豬對人完全無即時危險,只是在山林中休息,被無恥的人以食物引誘才走出馬路。

三者,香港政府從2017年以來,就是採取真正人道,但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見效的做法,以捕捉、絕育、放回來處理,即使是後來發現有野豬因為有人餵飼,所以不斷重回社區,造成放回野外的效果不彰,也只是建議對不斷重回社區、對人有威脅野豬下毒手,絕對沒有這種將在野外山林中的野生動物以食物引誘,再捕而殺之的野蠻卑鄙行為。

野豬為香港的原生物種,香港不僅是你我的家,也是野豬的家,漁護署在官方網站上亦承認,這都是都市發展之過,我們只顧發展,把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一直擠壓,把食物鏈上頂層的動物全部獵殺殆盡,於是造成野豬沒有天敵,數目不斷增加,但生存空間與食物卻一直減少,棲息地被城市道路切割成一個一個細小區域,區域內沒有天敵,食物不足,接近市區,香港垃圾處理及廚餘回收的政策又嚴重落後先進國家,野豬在垃圾房或垃圾桶能容易找到食物,加上有愛心人士可憐野豬困境,每日帶食物去餵飼,於是野豬即使被捕捉然後放回遠離人煙的郊外,還是會不斷重回市區,這些就是造成人類與野豬的頻繁接觸的原因。


港府相關單位呼籲民眾勿餵食野生動物。(圖:Inmediahk on Foter

未經研究便肆意捕殺 恐影響生態

政府宣布每個月會五次捕殺野豬,其中涉及60個地點,每個地點數隻至數十隻不等,亦不排除重啟野豬狩獵隊,使用槍械獵殺野豬,但到底政府打算獵殺多少野豬?獵殺數量是基於什麼標準釐定?政府知道香港野豬分佈情況嗎?涉及的60個地點到底有多少隻野豬,其中有多少是老年,多少是青壯年,多少幼年,多少是雄性多少是雌性呢?這些資料政府有沒有認真研究過?如果沒有這些資料,政府如何決定在哪個地點獵殺多少野豬才是適合呢?

需知道,野豬不僅是香港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居住在香港的權利,牠也是大自然和生態系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大自然環境、生物鏈、土地植被、樹木生長有著關鍵的角色。不然,熱愛野味的親愛「祖國」也不會把野豬列為「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之內了,野豬為了覓食,會不停用嘴巴挖掘泥土,進食根莖類植物、草根、種子、兩棲類動物、蛇、鼠真菌和昆蟲等,和因為要保護防護蚊蟲叮咬,牠們會在泥土中翻滾,令山林土壤不會結成板結,為了搭建過夜或生產的窩,牠們會啃斷大量灌木,這些行為會讓土壤結構產生變化,有利於腐殖質的聚集,成為土地的養分,啃斷灌木或樹枝可以增加陽光直接照射土地的面積,對增加草地植被,機木生長有不可或缺的影響。

在沒有完整的研究報告或數據之前,盲目隨意的獵殺野豬,顯然是一種魯莽的行為,政府是如何判斷野豬現在處於過多情況?如果屬於過多,有沒有其他方案可以改善而無需獵殺?自2017年起進行的捕捉絕育放回行動是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可以見效的,現在已經進行了4年,現在放棄是否浪費之前投放的資源呢?返回問題最先出現之處,野豬時為生存為食物而來到市區,牠們並不是因為喜歡親近人類而來的,政府在把野豬放回山林前,有沒有思考當地有沒有足夠的食物可供野豬生存?你把牠放到一個沒有足夠食物的地方,牠可以怎麼辦?為了生存牠當然是會又回到有食物的地方啊!政府在把野豬放回前,如果能在當地栽種可供野豬食用的植物,再宣導教育市民不要再濫用愛心,餵飼野生動物,輔以立例管制加重罰則,以根除餵飼野生動物情況出現,能在沒有人的地方生存,相信野豬不會選擇在有人的地方生存吧。

人類在以前曾經犯下大錯,獵殺了香港全部的食物鏈頂端動物,直接導致了今天野豬過多的問題,到今天野豬在香港幾乎已經是陸地上食物鏈頂端動物(當然除了把自己當成上帝的人類),我們是否又要再一次重蹈覆轍,把野豬消滅?這會不會又引起另外一種動物過多而影響人類生活的情況?如果沒有科學化客觀的數據去研判,政府貿然執行獵殺,對香港整個生態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沒有人知道。

香港都市發展 擠壓動物生存空間

除了野豬外,被香港都市發展擠壓了生存空間的動物,還有很多,2018年香港被「人道」毀滅的動物達6,366隻,當中包括狗、貓、哺乳類動物、爬行類動物、豬、牛、雀鳥等,當中被殺的狗佔1026隻,貓佔333隻,在立法會的網頁上,香港的流浪貓狗數目在2019年有1269隻。香港對待流浪貓狗的政策是,在流浪動物被捕獲之後,會送往漁護署轄下獸醫處檢查,檢查時,會觸摸動物,觀察牠是否信任人,包括摸耳朵、提起腿、及掀起唇邊等。動物如在期間不合作、抗拒、張露牙齒、低鳴吠叫,或有攻擊意圖,都會評估為性情不溫馴,不適合領養,需要人道毀滅。即便評估為適合領養,如果4天內沒有動物福利機構或人士領養,還是難逃人道毀滅的命運。試想想,有個陌生人把你捕捉去一個陌生地方,伸手觸摸你,提起你的腿掀你的嘴唇,你會做什麼反應!?反抗或表達不願意接受不是很正常的事嗎?!即便已經被嚇破膽,不敢反應不敢動,4天沒有人來救你,就把你「人道」毀滅掉,你又作何感想?當然,那是動物,不能和人直接相比較,可是,在2021年的香港,人類發展指數全球排名第4,人均GDP全球排名20,香港有資源、有能力做得更好,不是嗎?

還有一些跟香港人很親近的動物,例如沙田和跑馬地的馬,海洋公園的海豚和其他水族動物,牠們的生存環境又如何?2014-2017年至少有28匹馬被公佈因傷暴斃或被人道毀滅,這只是賽馬會公開的數字,還有多少是沒有曝露在公眾前面,在馬會內被靜悄悄「人道」毀滅掉的,除了賽馬會沒有人知道。即便是不討論死亡這種極端情況,香港賽馬會對馬匹的動物福利,又有多關注呢?

賽馬跑到流鼻血 退役後就被「人道」毀滅?

馬4-5歲成年,健康的馬匹平均可活25-30年,但由馬會網頁上觀察,香港競賽馬匹年齡主要由3-7歲,8歲以後仍在服役的馬已經屬於少數,每年退役的馬匹有多少?牠們退役後何去何從?在牠們終生為馬主練馬師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除了比賽和訓練之時可以步出馬廐小房間之外,一天就關禁閉23小時,直到一天馬主練馬師覺得牠們再無利用價值,讓牠們退下火線時,有多少幸運馬匹會有一個有良心的馬主,把牠們帶到澳洲紐西蘭等地的牧場終老?其餘沒有這麼幸運的,性格溫馴的,有機會到賽馬會旗下騎術訓練學校繼續服役、關禁閉,直到一天連訓練用馬匹都勝任不了時再「人道」毀滅。或是直接就退役就被「人道」毀滅掉,這兩種情況到底哪一種是比較幸運呢?我實在說不上來。

世界上有賽馬的不止是香港,但很多地方都對比賽和訓練有比較「人道」的規定或做法,在澳洲,早上訓練完畢就會把馬匹放到一個面積足以讓馬匹小跑步,進行社交或者放鬆在地上打滾的牧養圈,到黃昏才再把馬匹帶回馬廐分房間休息,說是香港地少人多,沒有地方嗎?大嶼山面積比香港島還要大近一倍,把賽馬場搬到大嶼山,面積要多大有多大,把沙田馬場所佔地方騰出,立即可在鬧市中得出近69公頃土地,依政府2019年底的棕地研究報告指,63公頃土地可興建約2萬個公營房屋單位,還有近6公頃可以保留彭福公園,這樣既可改善馬匹生活環境,又可以在鬧市黃金地段興建住宅,魚與熊掌兼得,豈不美哉?

還有就是訓練和比賽時,英國動保法規定平地賽只能以鞭打馬匹7下,澳洲只能打5鞭,香港呢?沒有規定,只有嫌打太少,沒有人會認為打鞭是有問題的,這導致香港賽馬經常有騎師表演「車輪鞭」,即有如車輪轉動般不停循環打鞭,把馬匹逼出超限體能以求贏得比賽,香港賽馬比賽後馬匹流鼻血是很常見的事,其實那並不是流鼻血,那是馬匹肺部的血液因催逼過度而爆裂導致血從鼻孔流出,這算不算虐待動物?或是說香港馬匹的動物福利程度如何,大家有目共睹。


香港競賽馬匹年齡主要由3-7歲,8歲以後仍在服役的馬已經屬於少數,牠們退役後何去何從?(資料照片:翻拍自香港賽馬會網站)

終其一生遭禁錮 每天不是訓練就是表演

所有香港人的童年美好回憶,外地朋友訪港必遊之地-香港海洋公園,我們都曾經為海豚在水池中跳躍而歡呼喝彩,可是我們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這對於海豚來說,是有多麼殘酷痛苦的生命歷程,牠們大部分都是從野外被圍捕,整個族群中只留下年輕體壯的海豚,在惡劣的環境下,被送到一個水池中圈養(如果沒有在途中死亡,其實有很大部分都在運輸途中已經死亡)即便是倖存,在目睹整個族群被殘忍殺害後,就被困在一個小水池中,然後終其一生就在那個小水池中與陌生的同類一起,被殺害牠們親人的動物-人類以各種手段「訓練」,牠們必須得學會這些娛賓技能,不然就會捱餓,雖然得到的也只是冰鮮魚而已,牠們是很容易學會這些技能,因為海豚有非常高的智商,相當於人類6、7歲的孩童一樣,由於牠們的聰明智慧而被迫學會這些非自然的技能,卻只能以冰鮮魚裹腹,導致營養不良,很多都需要靠額外的營養補充品,才能保持營養不會太過不足,在人類歡笑背後隱藏的痛苦是有多麼可悲。

在野外,海豚一天可以游泳超過50公里,可是在海洋公園的小水池,牠們的運動量就只有海豚表演和訓練時,運動量不足營養不均衡不充足,是令圈養海豚身體不好、壽命不長的其中原因。

野外海豚一天可以游泳超過50公里,可是在海洋公園的海豚運動量不足,營養不均衡不充足,令圈養海豚身體不好、壽命不長。(圖:unsplash)

不過,在香港海洋公園的海豚不需要擔心運動不足,因為牠們必須每日表演5-6場,以應付龐大的觀眾群,2012年有記者攝錄到香港海洋公園的海豚跳不上台及不聽指令等,顯示牠體力透支。2013年,海洋公園一條太平洋樽鼻海豚Pinky將身體猛烈撞向池邊,懷疑自殘,這行為持續十多年,還有園內的海豚壽命有多長,自海洋公園開設以來有多少海豚曾在園內圈養?有多少在園內死亡?牠們壽命多少?在運輸海豚到海洋公園的過程中又有多少在途中已經死亡?這些資料海洋公園如同賽馬會一樣,對公眾諱莫如深、付之闕如。

2010年香港大學發表對香港動物福利法例的檢討報告,當中批評香港陳舊的動物保護法,並根據國際標準和慣例,建議改為更人道的做法。然而,直到2019年政府才就提升動物福利建議諮詢公眾,當中建議包括:引入積極的「積極責任」、加強防止對殘酷對待動物的條文、加強執法權力保障動物福利。諮詢期早已屆滿,今天是2021年快2022年,動物福利法例絲毫未改,2020年深井豪景花園2名男子把30隻動物從高層單位扔下,導致18死12傷的案件,港警先後拘捕兩名男子,其中一名更是自行到警署自首的,最終律政司還是可以放生不提告。香港動物福利、動物保護程度可見一斑。

逃犯條例、國歌法、國旗法、反蒙面法倒是瞬間通過了,香港這個地方,真的是極高人類發展指數地區嗎?

我看是反人類指數極高吧。

作者》我叫你喵喵咪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