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通往CPTPP之路》李淳:戰略性自主非反全球化 而是強化可信賴夥伴的結盟

  • 時間:2021-11-26 15:10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通往CPTPP之路》李淳:戰略性自主非反全球化 而是強化可信賴夥伴的結盟
李淳擔心若反萊豬公投過關,將對台灣非常不利。圖為中央廣播電台與台灣日本研究院、民進黨立委郭國文和邱志偉26日舉辦「2022科技與經濟立國:科技、供應鏈與CPTPP」座談會,探討台灣加入CPTTP的策略與影響。(沈聰榮攝)

60年前全球供應鏈開始興起,美商企業為了與日本競爭開始外移來台灣投資設廠,隨後連工廠都不用了,逐漸改為由台商代工生產。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後,台商美企發現經濟新大陸,開始將供應鏈移轉對岸。中國於2001年加入WTO後更為明顯,世界工廠儼然成形,供應鏈也由「在台灣」製造變成「由台商」製造。

台灣供應鏈參與角色也基幾經變化,從初期的消費性電子產品、中階電機機械、紡織到運動器材等,逐漸轉換為以資訊及通訊中間投入為主的結構,其中又以半導體最受矚目。時至今日,台灣出口產品中有九成是屬於零組件、半成品及工具機等供應鏈產品,而台灣生產邏輯半導體,更佔有美國超過九成的市佔率,在五奈米以上的高階製程上亦獨步全球。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台灣供應鏈參與之定位轉向以高科技為主, 但有兩個本質並未改變,首先是以代工為參與模式,其次是雖然生產地點有所改變,但主要客戶及科技來源仍以美國及日本為主。

關鍵供應鏈檢討與開放性戰略自主

自從川普上任以來,美國及歐盟進入了重新盤點與中國互動關係的階段,借用歐盟執委會的用語,美歐與中國的關係已不再是單純的 戰略合作伙伴,更是高科技領域的戰略競爭對手(strategic competitor)以及治理模式方面的戰略對抗者(strategic rival)。過去半年,美、歐以及日本均開始啟動重組工程,主要想透過檢討經濟安全的基礎上,改變二個依賴問題,一是要降低對中國的依賴,一是要降低進口依賴。美國取名為「關鍵供應鏈檢討」(Critical Supply Chain Review)計畫,歐盟則稱為「開放性戰略自主」(Open Strategic Autonomy)政策。 這些政策的基本目標在於 透過供應鏈重組、分散及韌性,降低如公衛、半導體、關鍵原物料、能源、交通等關鍵物資斷鏈的經濟安全風險。

過去供應鏈的據點佈局決定是按經濟法則。未來結構調整,除了提高韌性外,還會參雜著更多「安全、戰略競爭」等判斷因素。戰略性自主並非反全球化,而是一方面要強化本土的製造能量,他方面要強化與可信賴夥伴之間的結盟以及信賴關係。

台日合作一甲子 不只生意關係更是雙向信賴

台日供應鏈合作超過60年,意味著彼此絕對不是只有產業技術或商業夥伴的性質,更反映出雙向信賴、互惠的長期利害關係。無論從合作經驗、產製效率、科技進度乃至於價值互信,日本應該都不容易找到能夠取代台灣的夥伴。如何邁向新世代供應鏈關係,需要雙方公私協力。

在此背景下,未來類似CPTPP這種高標準且由志同道合國家參加的區域經濟整合協定除了自由化及建立經貿規則外,也將出現新的功能與任務。亦即是,由於CPTPP參與者理論上都具備志同道合的共同點,也具有供應鏈互補關係,因而未來所扮演的區域性政策協調功能會進一步突顯,在強化信賴關係的機制(例如資訊交換與流通、緊急狀況下不互相封鎖貿易)也會更受到重視。這些功能都能提高原本在實質上就具有供應鏈夥伴關係的國家之間的整合程度,也使得台灣參加的意義更加重要。

台灣無論在實質供應鏈參與或是志同道合特徵上,原本就與CPTPP高度契合,是「自然」的夥伴,主要障礙將會在如何突破國際政治變數,以及如日本農產品限制等絆腳石。另一方面,對於中國申請入會一事,會改變志同道合及信賴整合的性質,因而各國不能只有經貿利益考慮,需有更多的戰略思考。

延伸閱讀

通往CPTPP之路系列報導

作者》李 淳  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