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荒謬!國軍變共軍?《我那遙遠的呼喚》述說中國遠征軍歷史正被竄改

  • 時間:2021-12-02 13:08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詹婉如
荒謬!國軍變共軍?《我那遙遠的呼喚》述說中國遠征軍歷史正被竄改
前中華民國駐印度武官陳慧興上校駐足於修建後的印度蘭姆伽(Ramgarh)軍墓。(李立劭導演提供)

電視金鐘獎導演李立劭最新作品《我那遙遠的呼喚》紀錄片日前首映,片中描述二戰戰場上,中國遠征軍在緬北、印度邊界與英國共組中英軍事同盟,阻止日軍從緬甸西進印度,以及確保中國西南大後方的穩定;當年遠征軍如今已日漸凋零,留在緬北的後裔仍心懷著「中國」,只是在中國官方近年積極搶攻抗戰論述下,這個「中國」又在哪裡?

老兵陳情信 改變遺骸亂葬宿命

有別於以往,《我那遙遠的呼喚》紀錄片,再現中國遠征軍親歷者、後裔,甚至當時敵軍日方觀點,以更大視角展現國族主義與戰爭的無情。李立劭導演及該片推手前中華民國駐印度武官陳慧興上校在央廣接受「兩岸ING」節目訪問,談起拍片初衷,李立劭說,片名《我那遙遠的呼喚》不但是對因戰事在海外犠牲英靈的呼喚,還期待喚起現代人對歷史的重視。陳慧興則感慨,「老兵不怕死,只怕被遺忘」,當國軍貢獻已被共軍抹去,台灣民眾不理解,政府也不關心。

「看到軍墓像亂葬崗,我的眼淚快掉下來。」陳慧興回憶,初赴中華民國駐印度大使館履新,至印度蘭姆伽(Ramgarh)軍墓交接時,眼前墓地雜草叢生,有如亂葬崗的慘狀,令人難過;再加上當時,外館轉交老兵楊一立呼籲重視埋骨異域的抗戰陣亡將士的陳情信,讓他決心勿讓老前輩英魂飄散,力促政府出資整修陵墓。


前中華民國駐印度武官陳慧興上校到央廣受訪。(詹婉如攝)

《我那遙遠的呼喚》紀錄1941年二戰期間,中國派出遠征軍赴緬甸、印度邊界,與英國共組中英軍事同盟聯合作戰,同時死守對日抗戰中國補給線;陳慧興說,這是中國軍隊首次出國參戰,不少知識青年瞞著父母投筆從戎,十萬青年十萬軍雖然傷亡慘重,但也創下輝煌戰史。

二戰遠征倖存 返鄉成「反革命」

後來,這批戰士因主帥孫立人遭蔣介石指控兵變,遭政治幽禁33年被遺忘,更没有人敢提起,老兵楊一立也受累入獄,他的陳情履遭「已讀不回」,直至陳慧興在印度期間,才進行蘭姆伽軍墓的重修。陳慧興說,陵墓內共六百具遺骸,最高階為少將,最低階是上兵,可找出名字的僅40位,餘皆以unknown warriors(無名戰士英雄)刻上致敬,他感嘆,戰時不少父母可能根本不知孩子已葬身於此。

即便戰役中倖免於難,《我那遙遠的呼喚》片裡,談到抗戰勝利後不願回國加入國共內戰的遠征軍留在緬甸,在內戰稍緩後返回雲南老家,卻因國軍身份被視為「反革命份子」,遭清算、拘捕甚至被槍斃。

中國改革開放後,為爭取美國的外交承認和經濟互動,中共開始重新評價中國遠征軍,主打中美二戰的歷史情感,片中如實拍攝近年中國官方如何將這群老兵塑造為民族英雄,自中國前往祭拜的民間團體絡繹不絕。

中國扭曲史實 久了恐成真

於是,國軍變共軍?讓人啼笑皆非的場景出現,紀錄片紀錄中國官員弔唁遠征軍時,用白布覆蓋紀念碑上的中華民國青天白日徽章,拍照留念;同古保衛戰明明由中央軍嫡系部隊的陸軍第200師所打,可是在中共出資打造的紀念碑上,軍人浮雕卻是共軍不是國軍。中共對遠征軍的歷史論述,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台後,又出現了一系列不同論述,紀錄片拍下中共駐緬甸大使洪亮對著攝影機說,中國遠征軍到緬甸的目是幫助緬甸獨立。

二戰遠征軍已近凋零,緬北的後裔仍心懷「中國」,但「中國」在哪裡?(李立劭導演提供)

中國對歷史的看法帶有工具性色彩,以上,看在陳慧興眼中,他說,歡迎「大家」共同關心為國犠牲的老英雄,但歷史不容被扭曲。扭曲久了,可能就成真!李立劭拍下中國正在改變歷史詮釋的一幕,認為背後目的為拉近一帶一路下的中緬關係,感嘆台灣人對二戰老兵的冷漠及政府退位,這些事在強調以台灣為主體的社會來說,似乎已是遙遠。

《我那遙遠的呼喚》耗時3年多完成,曾拍「滇緬遊擊隊三部曲」的李立劭,把時間再往前推移,讓中國遠征軍的歷史重現眾人眼前,同時也加入台籍日軍戰後成為中華民國國軍,在中國被俘後又改為解放軍,老兵的一生受國族主義所累,最後下場什麼都不是。



金鐘導演李立劭。(詹婉如攝)

李立劭自嘲,《我那遙遠的呼喚》不是一部會賣錢的片子,首映過後能否公播?需外界資源、「大善人」挹注才有繼續被看見的機會;陳慧興上校說,雖然2014年軍人節前,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的英靈以總牌位形式,正式入祀台北忠烈祠,但仍有不少戰死異國沙場的軍魂,等待被迎回中華民國土地。

詳細訪談內容,請收聽12月1日及8日播出的「兩岸ING」節目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