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由布農板曆開展而出一場時間、土地與人釀製的「曆曆小米餐桌」

  • 時間:2021-12-07 17:19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江昭倫
由布農板曆開展而出一場時間、土地與人釀製的「曆曆小米餐桌」
崁頂蓋亞那工作坊大地餐桌「曆曆小米餐桌」,將布農族小米文化重新以當代方式演繹。(邱健維 攝/蓋亞那工作坊提供)

原住民各有其歲時祭儀,布農族則有所謂祭事板曆,與小米文化息息相關。位於台東海端鄉崁頂部落的「蓋亞那工作坊」,就以自身小米文化為基礎,開展出一場由時間、土地與人共同醞釀出的「曆曆小米餐桌」,將飲食與布農板曆結合,讓飲食記憶文化,也希望藉餐食成為文化載體,透過餐桌遊程設計,感受崁頂布農族的日常與文化底蘊。

餐桌上小旅行  典藏布農板曆小米文化記憶

餐桌美食結合遊程是近年來盛行的模式,蓋亞那工作坊最早的餐桌雛型來自縱管處「小米鞦韆餐桌」,接著則在水保局台東分局近年力推「大地餐桌」的重點計畫下產生「曆曆小米餐桌」,希望藉由產地到餐桌的新飲食文化,不只讓農村再生新樣貌,而且更強調農作物與土地、在地生產者相互支持的關係。

ibu:『(原音)你們桌上都會有一個卡,曆曆小米餐桌,裡面是我們的菜單,你們看不懂的菜單,這個菜單就是我門小米的工作年曆,在小米工作年曆我們用到什麼植物,吃到什麼食物,都會在你們餐桌呈現出來⋯⋯。』

ibu是蓋亞那工作坊的靈魂人物,她口中的年曆指的是布農族特有的木刻畫曆,也可稱之為小米祭祀曆,上頭的圖騰以象形符號呈現,每個符號都有其特殊含義,記載小米耕作祭儀時間,也是布農族擁有自己文字的具體證明。

ibu:『(原音)會用曆曆小米是因為那個「曆」是年曆的日,「曆(粒)」也可以是一粒、兩粒的「粒」,因為每一粒小米種植過程都是非常辛苦,餐桌上的呈現我們都是以年曆上面的方式,去跟客人說年曆的祭事,再來是這個季節會吃什麼,讓遊客其實可以了解到,他們上山的時候會立個的石灶,會喝個甘蔗茶,在田埂種芋頭、或者是甘蔗或者是地瓜,主要是告訴客人,很多風味餐都會有芋頭、地瓜,但是為什麼會有這些料理?對布農族來說,這些料理都是我們要劃清界線而種植的,所以讓他們知道說,我不是只為了吃芋頭而吃芋頭,而是透過更多布農族文化意涵,才想起說,喔對,一看到芋頭,才想起來這是布農族劃清界線種植的芋頭,才能讓遊客非常深刻的印象知道說,原來為什麼要吃這些東西。』

布農族特有的布農板曆,記載小米耕作祭儀時間,成為蓋亞那工作坊策劃大地餐桌靈感來源。(江昭倫 攝)

ibu是蓋亞那工作坊的靈魂人物。(邱健維 攝/蓋亞那工作坊提供)

曆曆小米餐桌  部落料理全新演繹

蓋亞那工作坊獨一無二的「曆曆小米餐桌」,就是依據小米年曆,按季節不同,端出各式融合傳統與創新的布農料理,遊客還可親自到田間採集龍葵、樹豆、蕗蕎、刺蔥、珠蔥等料理食材⋯⋯,一切的過程都讓布農飲食文化在當代有了新的演繹。

ibu:『(原音)崁頂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什麼作物都有,但是遊客如果不進來這個地方,就不知道這裡有什麼作物,尤其是在餐桌上面的呈現,都可以從種植到餐桌上面的料理,都是這個地方種植出來的,所以我會覺得說,大地餐桌它其實是跟土地還有人是非常息息相關的,沒有人、沒有土地,就沒有辦法做出餐桌上的料理。』

談到蓋亞那工作坊,就不能不提到ibu的爸爸、媽媽,人稱「天國爸」胡天國與「金蕉媽」劉金蕉,10多年前夫妻倆一起創辦了蓋亞那工作坊。

Kaiana在布農族語有「懸掛、垂吊」之意,布農族會將收成小米懸掛在屋簷,除了方便儲存,取名為「蓋亞那工作坊」也有延伸傳承文化、延續傳統的意涵。

蓋亞那工作坊最初是以工藝為主,民國100年時,「天國爸」決定復振小米文化,用布農傳統工法重新把小米種回來,還煮了一鍋小米飯,讓部落裡的阿公、阿嬤吃了都感動流下眼淚,直說已經有40年沒吃到小米飯了,也才有後來各式小米餐桌的誕生,現在則由女兒ibu作為掌廚者以及對外文化溝通者。

「天國爸」:『(原音)最主要小米本來就是布農族最主要的主食,所以我們要找回最傳統的食物,因為小米⋯像我們布農族最主要就是小米,因為剛工作的年曆,都是小米歲時祭儀,我們每一年的生活都是小米,所以布農族一定要有小米,有小米才有文化啊。』

「金蕉媽」則有「口袋很深的人」封號,原因是她很喜歡到處收集種子,喜歡種植東西,一塊不大的田地種了多達100種各種食材野菜,這些食材一旦種成了,女兒ibu就得負責想辦法變成餐桌上的佳餚。

「金蕉媽」:『(原音) 有的是老人家傳下來的,有的跟人家交換的。我很喜歡種東西,不要跟別人一樣,可是我會跟他換(種子),我要拿他們的,我會先想說海拔、氣候,它是從哪裡來的?它適不適合在我們這邊種?種下去也要有好吃啊,然後種不好就淘汰,賣的人是他們要負責啊,對不對,他們沒有工作,他們要做什麼?』

「曆曆小米餐桌」上料理全都來自崁頂部落土地。(邱健維 攝/蓋亞那工作坊提供)

遊客享受「曆曆小米餐桌」之前,可親自到崁頂部落田地採集食材。 (邱健維 攝/蓋亞那工作坊提供)

「天國爸」胡天國(左)多年來致力於傳承布農文化,如今由女兒ibu(右)接手,透過飲食料理,成為「蓋亞那工作坊」掌廚者與對外文化溝通者。(江昭倫 攝)

小米料理佐八部合音   開展獨特飲食對話

端上餐桌上的料理首要就是好吃又有特色,但「曆曆小米餐桌」給予旅客的還不僅僅如此,不只有獨具部落特色的擺盤美學豐富視覺,大快朵頤之餘,還能聽到部落族人現場演唱八部合音,並由ibu逐一介紹餐桌料理食材的部落種植者。

ibu:『(原音)我不能拋下的就是部落的長輩,對,因為我在做餐桌的時候, 我一定要放上老人家的pasibutbut跟他們的歌聲,所以這個餐桌的費用是包括八部合音的,才可以讓老人家有這樣的舞台去唱歌,然後也有一點點的收入,然後透過這樣的舞台我也可以去分享我部落裡面的族人到底有誰,讓他們看到的不只是我一個人,也都是部落裡面的長輩,對,這也是我背後的力量。』

從旁輔導蓋亞那工作坊策劃「曆曆小米餐桌」的津和堂執行長郭麗津,對於ibu率領的團隊一路走來從學習中逐漸展現自信的過程,也格外感動。

郭麗津:『(原音)太多傳統的食物、傳統的味道都不見了,是因為農人已經再也沒有能力、沒有自信、沒有意願去種那些東西,所以很多品種的消逝,其實是很多傳統風味的消逝,所以我覺得像這樣的餐桌儀式,除了他們很有文化的轉譯的能力跟設計之外,我覺得另外一部分我非常喜歡他們的就是,他們的確把農人、生產者帶到大家面前,所以你每一口吃進去的食物,不僅有文化,也有土地,而這些人就在你面前。』

除了品嚐布農飲食、聆聽布農族歌聲,整個餐桌遊程還包含邀請旅客走訪「崁頂3062老屋故事館」,認識崁頂部落百年遷移史,還有布農族特別的命名方式,透過五感感受部落最真實的樣貌。

曾經ibu也因為對自己不熟悉布農文化、布農飲食而覺得丟臉,但爸媽致力於文化傳承工作終究感染了ibu與家人。ibu說,「曆曆小米餐桌」或許價格不菲,但餐桌上的每道料理都是透過時間孕育、大地種植出來的,時間是最難計算的成本,還有老人家的部落生活智慧經驗,這些都要一一計算,才是「曆曆小米餐桌」真正的價值!

享受一頓「曆曆小米餐桌」,還可聽到崁頂部落布農八部合音。(江昭倫 攝)

ibu帶領遊客走進「崁頂3062老屋故事館」,解說崁頂部落百年遷移史,還有布農族特別的命名方式。(江昭倫 攝)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