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台北當代館邀5藝術家以藝術祈夢 探尋你我不知道的馬祖

  • 時間:2021-12-16 15:57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江昭倫
台北當代館邀5藝術家以藝術祈夢  探尋你我不知道的馬祖
法國藝術家艾瑪‧杜松(Emma DUSONG)的〈面向汝(Měing-hyong nȳ)〉作品,透過結合馬祖當地居民訪談,結合馬祖話再譜成曲,用一種近乎夢景的獨特視角觀看馬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江昭倫 攝)

在馬祖北竿島上有著代代相傳的「祈夢」習俗,民眾向神明祈求賜夢解惑,若無法入眠也有「代夢人」可以代為作夢,協助接收神明指示。台北當代藝術館17日開幕的「如果島嶼會作夢」展覽,特別力邀5位來自台灣與法國的藝術家登島體驗,從個人身體或採集當地居民記憶的創作形式,以藝術祈夢,感知這座島嶼,探詢你我所不知道的馬祖!

很多人不知道,馬祖北竿島上有個「祈夢」習俗:每年農曆1月29日,人們會到廟中,帶著他們對未來的疑問,請求神明賜夢指點迷津,若提問人難以入夢,也可委由較為靈敏的「代夢人」代為作夢提問,協助接收神明指示。

台北當代藝術館最新特展「如果島嶼會作夢」,就借用「祈夢」儀式中「代夢人」的概念,思考藝術家是否有可能扮演「代夢人」的角色,代替馬祖作夢?

策展人謝宇婷指出,現實中,馬祖列島作為台灣本島戰地前線,似乎只能作著別人的夢,無法選擇自己的未來。這次策展,邀請5位「非馬祖人」與「非台灣人」的創作者,經由與馬祖民眾的訪談,或是創作者所見、所感,再透過藝術創作,以獨特視角重新看待馬祖。

謝宇婷:『(原音)我想透過夢境這樣的方式,它是一個比較中性,比較具有彈性的空間,也因為我過去的訓練就是在談創傷的時候,其實很多創傷,過去那些難以言說的情緒,其實都是透過夢來去顯現,剛好結合當地的傳統,所以我希望邀請藝術家擔任這個島嶼的代夢人,透過藝術家的感性跟他們的敏銳觀察,能夠讓大家深入這個島嶼,它能過去的歷史以及島嶼上的人他們沒有講出來的情緒。』

如許生翰的《島迴》單頻道錄像作品,呈現藝術家在田野調查中,感受到裝進身體的不是各種名勝景點或文物館中的說明文字,而是一種幽微細膩的煩悶,找不到出口,如同夢遊似走過坑道、老房、海石與道路,再次將夢遊者推回坑道當中,周而復始。

王煜松的作品《在燈塔的日子》,則是藝術家到東莒燈塔駐村,用藍曬技術將駐村時的光捕捉下來,試圖讓自己成為燈塔守護者,理解馬祖過去狀態的人事物。

王煜松〈在燈塔的日子〉,藉由藍曬技術將藝術家在東莒燈塔駐村當時的光捕捉下來,藝術家試圖成為燈塔守護者,理解馬祖過去狀態的人事物。(江昭倫 攝)

藝術家黃祥昀將他感受到馬祖地景中的斜坡感與尖刺感,邀請當地居民參與工作坊,將居民意識流中的感受的馬祖地景,製作成一份融合感受、回饋與想像的「心理地圖」書,甚至加入盲人點字意象,呈現一種清晰又模糊,如同夢境的感受。

法國藝術家艾瑪‧杜松(Emma DUSONG)的作品《面向汝(Měing-hyong nȳ)》,則讓馬祖人自已來發聲。謝宇婷:『(原音)這個作品叫作〈面向汝〉,馬祖話就是Měing-hyong nȳ,她就是邀請蒐集島上人他們對過去的提問,叩合這個祈夢本身就是在跟神明提問,所以邀請他們對過去提問,收集他們的提問之後,再結合這些譜曲,而且是用馬祖話譜曲,再邀請他們演唱,讓他們透過自己來發聲。』

無論你是否為馬祖人,帶著提問進入這個由外島、本島與外國視野共築的馬祖夢境《如果島嶼會作夢》展覽,相信都能獲得很不一樣啟發。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