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敢言港媒不再 中國直接控制寒蟬效應擴及公民社會及言論

  • 時間:2022-01-06 19:07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黃金鳳
敢言港媒不再  中國直接控制寒蟬效應擴及公民社會及言論
香港蘋果日報2021年6月24日出版最後一份報紙,其社論以「給香港人的告別書」為標題,指「蘋果死亡,新聞自由是暴政的犧牲品」。 (圖:中央社)

半年內,香港《蘋果日報》、《立場新聞》和《眾新聞》陸續停止運作,學者觀察,中國控制香港媒體已從間接收編轉為直接強制做法,顯示新聞自由已不復見,也將使公民社會和大眾言論進入自我審查。

無國界記者組織2021年4月公布最新一份全球新聞自由指數報告,香港的新聞自由指數排名自2013年的59位開始下跌,經歷「反送中」運動後,由2019年的73位下跌至2020年的80位。

2019年「反送中」運動風起雲湧,外傳香港《明報》社論將其定性為「暴動」。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黃兆年接受央廣「兩岸ING」節目專訪時說,這是北京控制港媒後產生的質變。

中國控制港媒三手段  組織、財務、強制收編

儘管當年中國大陸領導人鄧小平給香港「50年不變」的保證,但黃兆年說,北京在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便對媒體展開收編,主要有三種手段:一是進行組織的收編及吸納,邀請港媒重要的股東或高層人員擔任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全國人大及政協等政府重要的政治職位來攏絡。二是採取財務的收編和吸納,早期鼓勵香港、台灣及馬來西亞的親中的商人收買港媒,這些商人可能基於前進中國大陸市場,以利議價權利並爭取特許的利益及優惠入主經營,包括于品海買下明報、蔡衍明入股亞洲電視、郭鶴年收購南華早報等。近年則在親中華商退場後,改由中資直接進場收買港媒,例如2007年中國中信集團入股買下亞視,2015年阿里巴巴集團買走南華早報,2016年上海市委副秘書長黎瑞剛入股TVB,2012年佳兆業集團入主星島日報,以及紫荊文化集團和德信集團入股香港鳳凰衛視。

他觀察,北京經由組織及財務收編港媒,使其報導內容從原本較中立、自由派,轉趨較保守,偏向建制派,批評民主派,避免激怒北京。其中,除了向來被視為較自由派的《明報》外,《南華早報》報導被認罪的新聞,如香港銅鑼灣書店創辧人之一桂民海,則被視為替北京宣傳。而港府所屬香港電台,外傳被指施壓一名追問世界衛生組織(WHO)官員有關台灣能否參與等問題的記者,具批判性深度報導的「鏗鏘集」多名工作成員未獲續聘等。此外,iCable的有線電視中國組原被認為報導中國新聞較具獨立性及批判性,也發生主管遭解雇,成員集體請辭。

1995年創刊的香港《蘋果日報》於2021年因被指觸犯港區國安法,因資金遭凍結,6月被迫停刊。

黃兆年認為,香港蘋果日報持反共立場,以具爭議的羶色腥感官及八卦新聞,爭取鞏固它的市場,使財務自主免於財團及中共政權的干預。而港蘋停運顯示北京對香港媒體的控制,從較間接轉入較直接的型式。

他說,在1997年之後,北京並非不想透過強制的手段來掌控港媒,但因一開始並不很順利,包括2002年、2003年時基本法23條的修法,便要把國安法的內容放到基本法,但香港媒體及公民社會非常反對,也激起了從2003年開始的七一大遊行。導致這樣的嘗試並未成功。但,在2020年6月仍在反對聲中強力執行港區國安法。

港媒百花齊放已不復見  言論自我審查籠罩香港社會

黃兆年指出,《蘋果日報》、日前告別讀者的《立場新聞》及《眾新聞》、獨立媒體及《端傳媒》,為香港1997年之後,僅存的或陸陸續續出現一些敢言的媒體,維持港媒和資訊的多元性,提供替代性的資訊來源,有別於已經姓「黨」的媒體,為香港的言論及資訊空間推開了言論的底線,可以去報導一些已經被北京收編控制的媒體不想報導的新聞及敏感的議題,及批評政府的聲音,甚至去參與及動員一些抗議。

他說,現在港媒在北京收編吸納及控制下,將慢慢出現媒體集中化的現象,雖然可看到不同家的報紙、電視台,但都實質掌握在北京手上,導致言論的市場一元化,異於過去多元、百花齊放,已不復見。

黃兆年指出,目前也已出現寒蟬效應,把在中國內部的恐懼導向自我審查,將會強烈籠罩在香港社會,不僅對媒體造成影響,也會擴及公民社會及大眾的言論。

詳細訪談內容,請收聽1月5日播出的兩岸ING」節目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