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RCEP生效後 新南向政策更需審視美中競爭短缺與效應進行佈局

  • 時間:2022-01-14 15:29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RCEP生效後 新南向政策更需審視美中競爭短缺與效應進行佈局
今年1月RCEP(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正式生效。(資料畫面/路透社/達志影像)

東南亞在近期成為世界各國兵家必爭之地,不僅美中在這個地區拉攏力道越來越強,歐盟國家也陸續在焦點放在這個區域,歐洲多數國家及歐盟印太戰略的提出,不但與美國相互呼應,也對東南亞放入漸趨強化的焦點。

美國欲將東協納入印太戰略之中

今年1月RCEP正式生效,多數簽約國之間90%的商品關稅將逐漸降至零,東協的經濟大餅也會慢慢擴大。對於美國來說,無法拉攏東協國家有如芒刺在背,尤其在中國主導的RCEP已經開始起作用的情況下,美國更加積極挨家挨戶地拜訪這些國家,除了說服東協國家在美中間選邊站,也在刺探他們對於加入印太戰略,及入群由美國組建的「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或」是「美英澳三邊安全夥伴關係(AUKUS)」的態度,藉此得知東協國家對美、中的態度是否團結一致,是否能夠遭到分化。

台灣接軌國際與佈局全球的期待比RCEP影響更重要

從客觀層面來觀察,RCEP雖對台灣產業有所衝擊,但影響實則有限。首先,台灣無論出口東協或中日韓,多以ICT產品為主,目前RCEP各國均有加入資訊科技協定,因此對該類產品關稅多為零;其次,CPTPP各國多在6年內完成零關稅,且品項涵蓋98%以上,RCEP 在部分傳統貨物上的降稅期程時間相當長,部分品項長達10年甚至20年,且最終涵蓋率則平均約為 89%;此外,台灣除農產品外,多數傳統工業早期多移往中國及東南亞,許多台廠表示雖會有競爭壓力,但不會因而產業萎縮或倒閉。

RCEP是由中國一手主導的區域貿易協定,入會資格與標準不似CPTPP那麼高。但對台灣來說,兩岸政治所產生的障礙,將遠遠超過申請CPTPP的政治阻礙。換言之,台灣須妥協於「一個中國」的框架,才有可能取得RCEP的門票,政治上所受到的困難重重;另外,在實質效益的獲得也相當有限,兩相權衡之下,放手擁抱CPTPP,台灣未來的國際經貿之路可能會更加寬闊。

新南向政策應成為加入CPTPP的助力

既然台灣要加入CPTPP是否還需有新南向政策的存在?實際上,新南向政策是台灣爭取進入CPTPP的推動器。新南向政策的主軸,是以經貿合作、人才交流、資源共享與區域鏈結等四大面向著手,透過促進台灣和東協、南亞及紐澳等國的經貿、科技、文化等各層面的連結,共享資源、人才與市場,創造互利共赢的新合作模式,並非全然以貿易獲利為導向,而是以更高層面的國家戰略安全和新合作模式為出發,進一步培育人才、擴大市場、降低風險等共同體意識的建立。

新南向政策的未來思考方向

近年來,在全球遭遇疫情衝擊期間,台灣與新南向國家在公衛醫療合作、學生交流、經貿、智慧數據的成長可以見到顯著的成果;但少子化即將對台灣所帶來的危機與衝擊,更是需要超前處理的問題。這兩年在半導體產業帶動與暢旺之下,高科技藍白領勞動力嚴重缺乏;不僅如此,因為疫情的關係,也導致許多工程和照護工作人員短缺,所以從實際層面來看,台灣未來經濟發展的關鍵並非僅在東南亞擴大順差,而是需要針對目前產業優勢持盈保泰;若台灣無法學習像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重視外來人才的培育及留用,儘速處理法規鬆綁等問題,投入如此多的預算和資源,卻僅為他國訓練人才,不但不符政策初衷與國家利益,十年後的台灣高科技產業或將面臨再度出走的風險與危機。

美中兩國現正在印太地區高張力的對抗與競爭,而科技圍堵更是美中貿易戰的核心重點所在。台灣除了在人才必須好好培育與留用之外,若無置換在科技產業上,技術仰賴與日本和美國合作,市場方面則多輸出中國的模式,隨著美國對中國科技發展的防範愈來越強的情況下,中國必將強化自足自產的能力,也會加強其自我標準的推用,這樣一來,將影響台灣廠商的供應狀態,這也是為何政府不斷在供應鏈上提升進行移轉與置換的原因。所以新南向不應僅從經濟貿易層面來解讀,而須搭配美中競爭下所帶來的短缺或其他可能效應,才有辦法做好最前瞻的布局與防範。

 延伸閱讀 

→爭霸戰只是暫停 不會結束!2022這一年,美中對抗關係為什麼踩煞車?
→戰略重心轉印太 不只說說 美英澳軍事同盟AUKUS 擺明劍指中國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