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公投過程應呈現多元聲音 學者籲調整制度與選舉文化

  • 時間:2022-02-01 10:20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歐陽夢萍
公投過程應呈現多元聲音 學者籲調整制度與選舉文化
去年底舉行重啟核四、反萊豬、公投綁大選及三接遷離四項公投案,最後全數未獲通過。 (圖:中央社/資料照)

四大公投在去年底落幕,由公民團體提出的珍愛藻礁公投開高走低,聲音最後淹沒在藍綠兩大黨的叫陣之中。學者認為台灣社會必須思考如何調整相關制度及選舉文化,讓公民團體的意見與多元聲音在公投過程中能被聽到,並鼓勵獨立選民願意站出來對政策表態,才能讓公投結果更具代表性。

去年底台灣首次單獨進行公民投票,4項公投全數未過門檻,其中,由公民團體提出的珍愛藻礁公投一開始聲勢大好,最後卻仍在藍、綠「四個同意」與「四個不同意」夾殺下鎩羽而歸,這對環保團體來說無疑是一大重傷。

立法院在2017年底三讀通過修正「公民投票法」部分條文,調降提案、連署與通過門檻,大大鼓勵公民參與政策的創制與複決,但過程中是否給予對等的資源或空間,值得討論與關注。

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沈有忠便認為必須在制度上做出調整與改變,思考如何讓公民團體的意見與台灣多元的聲音在公投過程中更容易被社會大眾聽到。沈有忠:『(原音)我覺得應該要去思考的是怎麼樣讓台灣的多元意見在整個公民投票的過程中都要能夠平等被照顧到,這個應該是政府應該去做的事情。比如公投的說明會,如果靠政黨的資源,他們當然可以全台灣走透透,透過民意代表去辦各式各樣的動員跟說明會,但是能不能夠讓公民團體也有相同的資源。』

沈有忠指出,公民團體沒有足夠資金進行大規模動員,因此應由政府支付政策說明的費用,且不僅舉辦電視說明會,而是讓公民團體有更多與選民直接面對面溝通的機會。

另外,為避免公投最後變成政黨對決,沈有忠認為應鼓勵更多非藍、非綠的獨立選民站出來,包括實施不在籍投票或通訊投票,降低投票的成本,讓選民更容易、也願意做政治上的選擇與表態,也讓多元的意見更得以表達。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