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南橫50全線復通紀實(二) 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

  • 時間:2022-04-15 15:04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吳琍君
南橫50全線復通紀實(二) 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
南橫公路歷經12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漫長歲月後,終於在工程人員的努力修復下,「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但是時移境遷,有些風景恐怕再也回不去了。(吳琍君攝)

飽受大自然肆虐的南橫公路,終於將在塵封12年後,於4、5月恢復全線通車。只是已然50高齡的南橫,在歷經過去這段「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漫長歲月後,還能重現往昔的青春樣貌嗎?又或許,就算在工程人員的努力修復下,「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但是時移境遷,有些風景怕是再也回不去了!

野地洪荒 一橋繫命


明霸克露橋遭玉穗溪沖毀了3分之1,只能先以短期鋼便橋替代,跨越玉穗溪、銜接斷橋。(吳琍君攝)

真的不要期待可以重見南橫的舊時模樣。就以明霸克露橋為例,當你行經此處,只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遍目所及,黃土漫漫、滿目瘡痍,1/3的橋不見了,由短期鋼便橋替代,跨越玉穗溪、銜接斷橋;橋下則是第一時間搶通的涵管便道,從涵管便道往上看,引道護欄上有些花,但下方卻挖出了一個巨大坑洞。


明霸克露橋3分之1遭土石流吞噬後,暫時以短期鋼便橋替代,但引道護欄上有些花,下方還挖出了一個巨大坑洞。(吳琍君攝)

原來這就是當初謝宜真代表的落水處,為了找到遺體,怪手不斷往下挖到5、6米深處,出水量已經非常大了,還是邊坍方邊挖,直到被掩埋的明霸克露橋橋面板下方2、3米深才停止,因為再挖下去,不僅道路斜坡會更陡,施工廠商也很危險。不過,已經開挖的地方就不再回填,只期盼有一天奇蹟會出現。


遭土石掩埋的明霸克露橋斷橋遺跡。(吳琍君攝)

至於長96米、總計8墩的鋼便橋,則是為了取代涵管便道,於今年2月才興建完成,除了比原來的明霸克露橋高20公尺,橋墩基礎也從1米加厚到1米半,前端再加做防撞樁,並在玉穗溪上游做了夜間照明及CCTV監控,大幅提升鋼便橋的抗洪能力,希望在面對土石流衝下來的瞬間,可以爭取到更多安全撤離的時間。甲仙工務段長陳正偉說:『(原音)因為如果我們在走這個河床便道的時候,上面如果有知道土石流下來的話,我們的反應時間可能不到一、兩分鐘;但是我們這個鋼便橋做好的話,應該有至少5、6分鐘的反應時間,就可以讓我們這邊的車輛、人員全部安全地疏散,這個鋼便橋最主要的目的是在這邊。其實公路總局做工程還是一個原則:我們的構造物可能會有任何的損傷,但是我們不希望有任何人命再有任何的損傷。』


橋墩基礎加厚的鋼便橋 (吳琍君攝)

此外,公路總局也在玉穗溪下游,積極開挖一口長100米、寬70米、深3到4米的下沉砂池,加上更上游由桃源區公所施作的上沉砂池,希望可以緩衝隨泥流洶湧而下的大塊土石對橋梁的沖刷力道。


玉穗溪下游正積極施作下沉砂池 (吳琍君攝)

至於中期路廊目前仍在審慎評估中,畢竟尚未經過今年的汛期,很難掌握此處的水文地質在大豪雨沖刷下,又會變成何種樣貌,而且還要考量如何接回斷掉的明霸克露橋。


從短期鋼便橋引道接回殘存的明霸克露橋。(吳琍君攝)

公路總局總工程司鄧文廣表示,目前規畫這條鋼便橋需承受兩次汛期,希望斥資新台幣1、2億的中期路廊,能在今年完成委託設計、明年發包,並於後年汛期前順利完工。他說:『(原音)中期目前初步的構想是:中間就不再立任何的墩了!就是說,以後出來的土石流就不經過這些墩,那石頭即使再大塊、我都不怕它了!這是目前我們修復的一個計畫。那一跨長度大概要超過120公尺,高度會比現在大概高個10公尺左右,那我們可以把引道拉長一點,寬度就跟現在的狀態一樣,就兩台小車可以走,就是盡量到達6米半。』


車輛通行鋼便橋的畫面。(吳琍君攝)

天池大崩塌 見證山川傷痕

從明霸克露橋往上走,原本145公尺長的梅山明隧道也在2014年坍塌得十分嚴重,2016年8月高達150米的上邊坡更整片垮下來,因此,除了治理邊坡,還得重建隧道,並將隧道頂棚由平的提升為斜棚,隧道長度也加長274公尺,才得以在前年1月迎來105-130K梅山口-天池的有條件通車。

至於封閉迄今的天池-向陽,則因為2017年0602豪雨時發生天池大崩塌,成為開通最後一哩路的首要關鍵工程。


復建完成的天池大崩塌一景 (吳琍君攝)

三工處主任工程司王慶雄回憶當年擔任甲仙工務段長時,一路帶著桃源站長往上勘災,直到晚間7時,幾乎與山下失聯,結果卻發現遇到最惱人的災害。原因是下邊坡450米深的拉庫音溪河床不斷淤高,水流大的時候,就不斷沖刷坡腳,導致百米高的上邊坡連帶路基,整個往下崩落到下方400多米深的溪谷中!他說:『(原音)那山上的話,落石是最可怕!落石只要像雞蛋這麼大小一個,砸到你的腦門或是要點的話,大概都是掛點掉的!那坍方我都覺得還好、坍方我也不害怕,大不了就是清,但路基不要不見啊!那像這個點的話就是最討厭的,我當下走到這裡,我看到我腳就軟了,哇靠!怎麼都不見了!將近快300米的整個路基掉到河谷底下。那它的下邊坡實在太深了!我們人有走下去過,但是機械、主要是怪手開不到的地方,我們就沒辦法下去做比較硬式的工法。』

現在天池大崩塌的上下邊坡雖已用盡各種整治工法,包括噴凝土、防護網、掛網植生,甚至在路側打入大口徑的基樁來穩定路基,但親臨2,200公尺高的崩塌現場,俯仰工程人員為了撫平浩瀚山川的巨大傷痕,上窮碧落下黃泉地守護這片如今依舊怵目驚心、但已有寸草滋生的峭壁深崖,真的覺得自己渺如滄海之一粟。


復建完成的天池大崩塌一景 (吳琍君攝)

寂滅重生 萬物歸宗

再往上走,原本132K有條「武雄橋」、134K則有道「進涇橋」,分別是紀念開闢南橫時殉職的段長陳武雄和蘇進涇,但都在莫拉克風災時流失了。

其中武雄橋歷經波折,最後公路總局決定截彎取直,跨過河段,僅在峽谷中落一支墩,同時改線、以避免破壞珍貴的紅檜。陳正偉說:『(原音)因為我們覺得,南橫公路應該也是南橫山林的一部分。這一棵樹在這邊已經超過五、六百年了,所以我們寧願再犧牲一點道路的線型,來避開這一顆超過五、六百年的珍貴紅檜;不然,當然這邊線型最好,但是如果我們以這邊過去的話,這棵樹可能它就不見了!因為一條橋你再了不起,也頂多是100年而已,那它已經在這邊五、六百年,它們才是這個南橫山林的主人。』

目前武雄橋已於前年底開工,預計2年後完工,在此之前,先以臨時便道通行。至於進涇橋則已無法重建,改於137K興建「進涇明隧道」,由蘇進涇之子蘇俊明監造,象徵世代傳承、香火不息。

 延伸閱讀 
【南橫50全線復通紀實】系列專題報導
系列(一)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系列(三) 修路人身影 永矢弗諼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