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認定狹隘且疑為封城找理由 外媒:上海染疫死亡數字與公布時機令人質疑

  • 時間:2022-04-21 16:29
  • 新聞引據:採訪、紐約時報、BBC
  • 撰稿編輯:陳文蔚
認定狹隘且疑為封城找理由 外媒:上海染疫死亡數字與公布時機令人質疑
上海爆發本土疫情以來,直到日前中國官方才開始公布死亡數字,且死亡人數相當低,引發外媒質疑真實性。圖為上海的辦公大樓改建成方艙醫院,裡面收容的隔離人數更是驚人。(微博)

儘管上海COVID-19疫情大爆發並啟動封城,但這一波新疫情以來,中國僅記錄了17例的死亡案例(最新累計達25例),《紐約時報》報導,這樣的數字被中國政府當做證明嚴格封鎖與大規模隔離是有效的,但相對香港的疫情造成約9000人死亡,專家認為,中國僅計算直接因COVID-19肺炎死亡者而排除其他疾病死亡的計算方式,已經讓確診死亡數字令外界質疑。

《紐約時報》報導,儘管上海已有超過40萬人染疫,但僅通報17人死亡,極低的死亡率被用來證明封鎖有效。而《BBC》也報導,中國上海自本波疫情以來,日前才首次公布新增新冠死亡人數,指過去三日(4月18,19,20日)報告總計17例死亡病例,且指這些死亡個案都屬老人且長期患病,就有分析稱,中國政府此舉要將公眾注意力轉移到新冠死亡病例上,是為了強調新冠病毒的危害性和「封城」措施的必要。

非直接因COVID-19致死不列入

由於中國從2020年疫情基本受控之後就鮮少公布確診死亡狀況,《BBC》引述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生物化學系教授、病毒學家金冬雁分析認為,外界無從知道為什麼當局選擇現時承認有死亡個案,但官方一直強調新冠病毒的危害性。他認為,現在承認有死亡個案可能是為了「自圓其說」,因為沒有出現死亡個案的情況是說不過去的。

金冬雁解釋說,按照中國一貫的做法,若病人不是因為新冠病毒直接致死,個案就不會被視為與新冠病毒有關。金冬雁認為,目前公布的數字反應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而《紐約時報》則引述耶魯大學公共衛生教授陳曦(Xi Chen)看法認為,讓官員專注於最大限度減少新冠肺炎直接死亡人數,可能會讓官員忽視其他死因。陳曦以香港疫情為例,上海感染曲線與香港本土疫情爆發有密切相關,這兩個城市都有大量老年人口,且許多人沒有完全接種疫苗,但香港COVID-19死亡率很快成為世界最高,約有9000人死亡,但一個月後,比香港人口高出三倍的上海,卻只記錄了17例COVID-19死亡個案。

不過報導認為,香港從未完全封鎖,且死亡人數往往落後確診人數,因此預估上海死亡人數還會上升。

死亡數字與公布時間恐有政治考量

而牛津大學流行病學教授陳正明則分析,在歐美以及香港在內的許多地方,死亡個案只要COVID-19是一個促成因素,就會列入紀錄,但中國卻通常只計算直接死於CVID-19相關的肺炎者,就連其他疾病也是如此。

報導指出,這可能就是為什麼COVID-19席捲老年人的醫院,死亡患者似乎都沒有被登記是COVID-19死亡個案。就像是一位上海商人所透露,他77歲父親有糖尿病,在檢測陽性後兩天去世,但並沒有列入這波疫情的死亡個案。

《BBC》之前也曾調查顯示,上海僅一家老年醫院就最少有27名老年人在染疫後死亡,但他們的死因卻被歸類為其他基礎疾病。報導更質疑上海政府公布死亡個案的時機指出,上海政府在疫情爆發後遲未公布死亡個案,但在2500萬人的上海沒人因疫情死亡也完全不可信,更何況官方一直宣稱這個病毒很可怕,若沒有死亡個案,似乎也沒必要封城,因此才開始公布死亡個案。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