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紐約疫後現生機 台灣藝術家駐村發表階段成果

  • 時間:2022-04-26 08:51
  • 新聞引據:中央社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紐約疫後現生機 台灣藝術家駐村發表階段成果
台灣藝術家吳建興赴紐約三角藝術協會駐村,參加開放工作室活動,展出從台灣帶到紐約的鋼刀裝置作品。(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提供) (圖:中央社)

台灣策展人柯念璞、藝術家李穎軍及吳建興在文化部補助下赴紐約駐村,參加布魯克林區開放工作室活動,發表駐村創作階段性成果,並體驗紐約疫後接近正常生活的風貌。

紐約布魯克林丹波區(DUMBO)開放工作室(Open Studios)活動因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大流行而停辦兩年後,23日至24日恢復舉辦,吸引不少喜愛藝術的紐約客參觀。

文化部駐紐約台北文化中心於活動首日拜訪藝術家,並拜會紐約ISCP國際藝術工作室執行總監海普古德(Susan Hapgood)、三角藝術協會(Triangle Arts Association)執行總監班衛(Nova Benway)等駐村單位高層。

紐文中心透過新聞稿表示,疫情爆發兩年多來,紐約歷經藝文活動幾乎停滯的階段,這次見到兩個同在布魯克林的駐村單位不約而同再度舉辦開放工作室日,當天看到人流穿梭在各個工作室間,明顯感覺到觀眾回來了。

柯念璞與李穎軍4月起在ISCP國際藝術工作室駐村,與同期來自38國的28名駐村藝術家一同參與開放工作室活動。

柯念璞在工作室內展示原住民自治運動領袖高一生(1908-1954年)的文獻資料,這是她長期關注的議題。她說,紐約非常自由、開放,很多議題的接受度都很高。駐村單位ISCP定時安排參訪,讓她能快速認識重要單位和策展人,有助建立未來合作與聯繫。

李穎軍創作結合傳統玻璃工藝與當代藝術,目前專注錄像作品,拍攝玻璃現象與狀態,置入故事元素與效果,以呈現她的「情慾流動」作品主題。

她在布魯克林找到吹製玻璃和製作手工霓虹燈的專業工作坊,在駐村空間完成作品拼接和實驗。她也將研究範圍延伸到曼哈頓華埠歷史和亞洲女性邊緣化議題,拜訪曼哈頓下城的華人博物館,期望協助博物館修復文物,透過實際工作了解其豐富歷史。

吳建興3月中抵達紐約後在三角藝術協會駐村,趕在開放工作室日前完成現地製作作品。他委託布魯克林的釀酒廠以台灣啤酒配方釀造,實現「一瓶啤酒交一位朋友」的創作理念,期待以酒會友,展開不一樣的創作生涯。

吳建興在三角藝術協會牽線下與紐約重要的策展人對談後說,策展人提問與世界發展情勢緊密結合,也挑戰自己重新思考議題和應對的方式。他發現許多紐約在地藝術家也會爭取駐村機會,因為駐村是一種切入藝術圈核心的途徑。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