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疫苗中的魔幻現實主義

  • 時間:2022-05-08 09:16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疫苗中的魔幻現實主義
各國政府鼓勵民眾接種疫苗以防範重症。圖為台北市校園集中接種莫德納兒童疫苗。(台北市教育局提供/中央社)

新冠疫情已經衝擊我們的生活達2年多,大家的生活都不得不說受到嚴重影響。我們的面容已經半消失在口罩中,上班上學亦斷斷續續,大部分時間只能用電子產品維繫親友間的感情與紐帶。直到新冠疫苗面世,我們的生活彷彿出現了一個解決一切的萬靈丹,只要打上一針,我們便能過回正常的生活,可以見到彼此的笑臉,亦不需再維持惱人的距離。

於是人們趨之若驚,不打上一劑誓不罷休,疫苗開始供不應求,直到加大產量,才可滿足人們龐大的需求;儘管疫苗防的不是疫症本身,而是重症的可能性。在接種一劑後,人們繼續被告知病毒變種後一劑疫苗並不能完全規避重症的風險,必須繼續接種。在此接著一劑又一劑,現在打不夠三劑疫苗,下一刻就會被病毒感染,到底是我們控制著疫苗的生產,還是疫苗支配著我們的生活?

新冠疫苗的一至三期臨床實驗時長由普通疫苗數以年計縮短至短短幾個月,先不說長期的副作用仍不明瞭,以BNT疫苗為例,其中最高風險的短期顯現之副作用為心肌炎,其次為淋巴結腫脹、帶狀皰疹感染、闌尾炎及貝爾氏麻痺(神經麻痺)等,雖然研究亦指沒打疫苗者因染疫而出現心肌炎相對風險暴增18倍,但施打疫苗的風險仍然不容忽視;而AZ疫苗亦有機會引發血栓,粗估血栓出現比例約為每十萬人中0.79至3.77人。而較低風險的發燒、疲倦、頭暈等則十分常見,雖然未必十分嚴重,但這些副作用會如何影響各類長期病患者並不十分明確,是否決定施打仍是因人而異。

到底施打疫苗是否必須?每人給出的答案均為不同。有人並不相信疫苗的明確功效,因為國內外經驗顯示,大量染疫人群已按照建議施打三劑甚至四劑,仍然在快篩中得到赫然的兩條紅線;亦有人坦言是因為工作關係不得不施打疫苗才可復工;當然有人認為疫苗有利於防止染疫,衡量過後認為自身身體可以承受其中風險,便決定施打疫苗。但亦有人因對縮短了臨床實驗的疫苗不信任,或是自身有長期疾病權衡過後而決定一劑不打。筆者認為普羅大眾無需擔心過多身邊的人是否有施打疫苗,畢竟每人所做的決定均有其原因,我們無需過分上綱的對別人的決定評頭論足。

筆者真正想探討的是體制內的歧視。以香港為例,若不施打疫苗,市民上工或回校上課均有困難,而豁免施打證明卻十分難以取得,變相以另一方式剝奪市民的工作權和受教育權;而台灣政府雖無實質措施「懲罰」未施打疫苗的市民,但鋪天蓋地的宣傳與呼籲中,亦對不施打疫苗的民眾不斷施壓,甚至北市已經開始試行疫苗通行證。無論是台灣或是香港,這樣的種種作為更是為因自身原因而決定不施打疫苗的人群施加更大壓力,甚至令他們在日常生活及社交場合中可能會因不打針而被妖魔化。無論是台灣或是香港,是否都應該在體制上對根據科學事實而作出不同選擇的人群一視同仁呢?

作者》阿朵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