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把不可能變可能!一場城博會 見證城市翻轉「基隆經驗」

  • 時間:2022-06-14 10:22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江昭倫
把不可能變可能!一場城博會 見證城市翻轉「基隆經驗」
基隆港國門廣場的啟用,象徵海洋門戶格局再次打開又跨出重要一步。(江昭倫攝)

最近基隆市成為焦點話題,一場以整個城市作為展場的基隆城市博覽會正熱鬧揭幕,從攸關海洋門戶空間意象的「市港再生標竿計畫」,到看見基隆文化歷史價值的「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撐起了基隆城市博覽會最重要兩大核心,也讓外界看到用規劃帶動文化治理的基隆經驗,讓整個基隆市在七年之間有了大翻轉,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成為台灣其他城市改造的新典範!

基隆城博會  重塑台灣起點城市

很多人談到基隆,或許還停留在舊舊髒髒、經常下雨潮濕的雨都意象,走一趟基隆城市博覽會,絕對讓你一新耳目!


基隆的白天與夜晚都換了新樣貌。(江昭倫 攝)

基隆城市博覽會是以「起點城市」為主題所展開的一場全面重新認識基隆盛會,揭示了市府城市治理階段性成果與願景,也重新梳理基隆從1626年大航海時代「北雞籠,南大員」的世界史開始,到台灣縱貫鐵路起點、高速公路起點、衡量玉山高度的起點,以及曾作為台灣第一個現代化港口城市、航向世界的重要起點。

整個城市博覽會分三大展區,包括以基隆港為主的國門展區,以漁會正濱大樓串連和平島西班牙諸聖教堂遺址的正濱展區、以八斗子漁港、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潮境公園為策展的海科展區;另外在基隆要塞司令部與沙灣歷史文化園區,也透過藝術策展打造文化新樂園,邀請各界一同見證一個城市的蛻變。


從太平國小眺望基隆港,有了更寬闊的視野。(江昭倫攝)

市長林右昌:『(原音)3個主要展場各有不同的主題,市中心區是以市港再生,我們希望呈現出一個台灣的海港城市,一個新的都市發展的典範;在B展區,我們是以文化跟歷史為核心,作為改造城市的一個槓桿跟起點;另外,在C展區是以永續、以生態、以科學作為策展的一個主題。』

不只如此,基隆城博會同時策劃海上觀展,提供民眾搭船認識基隆港,更可直達正濱漁港色彩屋;夜間觀展則可看到不同地點燈光藝術裝置,豐富基隆城市風貌。

不過籌備過程背後其實歷經相當多討論。觀光及城市行銷處處長曾姿雯:『(原音)這個城市博覽會就不是設計展,第一個定調不是設計展;第二個,你要分享城市治理,就不能在固定展間裡面,為什麼?因為就必須要看城市建設,這個定調一下去的時候,大家就辛苦了,為什麼?因為以整個城市規模作策展,所以包括A展區,環繞基隆港的城市建設,B展區環繞正濱漁港的城市建設,C展區環繞八斗子漁港的城市建設,我們就必須把這三個地方做串連去做策展,中間還包括文化治理的經驗 ,就是我們大基隆歷史場景的東西,市長也不想放過,所以在這個理念之下,大家努力把城市博覽會的雛形建置起來。』

基隆打卡熱點色彩屋,基隆城博會期間也可以從基隆港搭船直達正濱漁港區欣賞。(江昭倫 攝)

兩大計畫翻轉城市  基隆經驗值得借鏡

如將基隆城市博覽會單純視為市長林右昌任內的「政績」,絕對小看了城市博覽會背後所傳達的意義。

基隆是一個「港、城、丘」城市,僅有5%的平地,多數是丘陵地形,高達90%以上的土地不屬於基隆市政府所有,過去曾是自殺率、離婚率、失業率三高城市,2014年基隆負債更高達新台幣124.29億,要想翻轉這樣的城市,難度之高可以想見。

擁有台大城鄉所背景的林右昌自第一任上任後,便積極推動「市港再生標竿計畫」與「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兩大計畫,作為城市治理的核心主軸。

「市港再生標竿計畫」是市府配合中央啟動軍港遷移工程契機,盤整基隆港東西岸周邊空間,陸續啟動國門廣場、基隆城際轉運站、西2、西3倉庫旅客中心等十大建設,希望重塑北台灣國際級海洋門戶,同時也打開了市民親水的公共廣場思考。

「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範圍則在文化部支持下,將和平島、東岸沙灣地區與西岸生活場域,藉由大航海時代的考古現場諸聖教堂遺址,串連周邊基隆城市發展歷史空間的場景再現,希望喚醒城市記憶。

參與城市博覽會前期總規劃的設計師吳漢中認為,基隆城博會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凸顯基隆市藉由專業規劃帶動文化治理,重新打開了基隆市作為首都圈海洋門戶的氣度與格局,並一步步改造整個城市,在財政有限條件下,這樣獨特基隆城市治理經驗,絕對值得台灣其他非六都規模的城市參考。

吳漢中:『(原音)整個基隆的治理,我認為林右昌市長最重要的事情是說,比起台灣很多設計的改造,他做了新的類型、新的典範的改變,我覺得他的典範的改變是在他的專長基礎之上,用兩個大計畫,市港再生標竿計畫跟大基隆歷史場景,一個新,一個舊,新的計劃打開港口,舊的計畫串連起基隆從1626年大航海時代到現在的歷史文化資產的老房子打開,所以我覺得一新、一舊兩個計畫,奠定了後續一個一個改造點的基礎,也就是說,很多縣市是只關注個別的建築跟空間廣場改造,但是林右昌市長最特別是,他有一個很清楚上位的都市規劃跟都市治理,把港口打開,把舊的歷史場景變成一個大的基隆歷史的串接,我覺得他是用上位的規劃理念來帶動這一系列的翻轉改變。』

負責國門廣場規劃的一口設計規劃負責人宋鎮邁,在與市府團隊互動的過程中也有深刻感受,她觀察,作為台灣史上第一位以規劃及城市發展出身的市長,林右昌本身對於都市規劃專業以及環境敏感度非常高,再加上他在政治上歷練,懂得連結不同資源的治理方式,確實是推動基隆城市翻轉一個獨特的契機。

正濱舊漁會大樓作為潮藝術策展展區,頂樓則有大基隆歷史再造場景常設展,遙想基隆昔日歷史。(江昭倫 攝)

基隆聯合事務所  行政、專業與公民參與缺一不可

想要更進一步認識何謂「基隆經驗」,就不能錯過位於舊火車站的「基隆聯合事務所」展區。所謂「基隆聯合事務所」是指基隆市政府集結各界專業者與全府的力量,猶如一間「聯合事務所」,推動基隆翻轉,這當中,市府團隊、專業團隊、社區公民參與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都市發展處處長徐燕興:『(原音)簡單講,越在地就越全球,你要尊重自己的地理、歷史,找出生活感,就有競爭力,我們這幾年就秉持這樣的想法,好多人起眾志成城才凝聚出這個力量,這個眾志成城我們就叫聯合事務所。我們整個聯合事務所要挑戰的事情,就是怎麼樣在這個結構性去做更大不同的改變,這個結構性的事情就是我剛講的,就是用規劃來治理這個城市。』

「基隆聯合事務所」展區呈現了基隆市之所以能在七年之中有如此大的動力啟動整個城市的翻轉的「秘笈」,打造城市治理的各種方法,包括建立對話的各種平台機制,讓所有討論有了具體落實改變的可能。

規劃國門廣場的設計師宋鎮邁就特別提到,市府設置了環境景觀設計平台,定期讓許多專業顧問團與市府團隊及工程得標廠商可以一起討論並解決問題,這樣的作法大大提升都市規劃改造的效率。

公民參與也是基隆推動城市翻轉的重要關鍵,位於太平國小的「社區設計館-城市參與製造所」展區,羅列基隆市許多城市規劃過程中,公民、社群、社區如何參與討論,共同形塑城市的未來。

代表性例子就是興建中的「基隆塔」,是由建築師邱文傑花了很長時間與在居民共同討論,最後決定於警察局第二分局舊址打造50公尺高的豎梯與空中廊道,連結到山丘上的中正公園主普壇廣場,未來「基隆塔」不只是市區眺望基隆港的絕佳據點之一,更可以從港口碼頭一路直達梯腳,從城市再到山上,串聯基隆山海城,成為基隆市的新地標。

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也是透過公部門與專業者及居民溝通、協調,將所有喜歡老屋的力量串連,變成創意網絡據點,進一步帶動城市創意發展。

一個城市的進步,是許多人接棒努力的成果,但加速城市翻新,需要眾志成城的力量,才能把不可能變成可能,這也是基隆市長林右昌最感到驕傲的地方。林右昌:『(原音)我們其實只是想證明一件事,在沒有資源、沒有條件、沒有人、沒有錢的狀況之下,一個城市如果有願景、有夢想、有團隊、有專業,其實我們還是可以翻轉這個城市的命運。』

一場基隆城市博覽會的開展,讓外界打破刻板印象,看見基隆變得不一樣。如今基隆的市港有了全新定位,基隆的山城有了全新想像,未來的基隆只要在改變起點上持續加強力道,找回北台灣海洋門戶的榮光與自信,絕對不是一場夢!


基隆城市博覽會透過沈浸式劇場,看見基隆的現在與未來。(江昭倫 攝)

基隆城市博覽會不只白天看展,也提供夜間觀展,基隆港旁的「海境」裝置藝術作品,相當吸睛。(江昭倫 攝)

「基隆聯合事務所」展區呈現了基隆城市治理的方法,可說是基隆為何能在七年內翻轉的重要關鍵。(基隆市政府都市發展處提供)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