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台海無戰事:第二次太平洋戰爭卻不可避免

  • 時間:2022-08-08 14:45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台海無戰事:第二次太平洋戰爭卻不可避免
太平洋戰爭(1941年12月8日–1945年9月2日)範圍遍及太平洋、印度洋、東亞及東南亞地區。(Flanker, CC BY-SA 2.5, Wikimedia Commons)

裴洛西訪台之後兩岸政治景觀迥然不同。大陸方面民族主義情緒一波三折,環台軍演持續進行,北京政府祭出對裴洛西本人的制裁之後甚至切斷與美國的多方外交接觸,新冷戰的氣氛籠罩著太平洋。然而,臺灣方面似乎老神在在,馬照跑,舞照跳,社會生活一如平常,仿佛西線無戰事一般置身事外。

軍演破功 反加速台灣與世界的聯結

這種氣氛的強烈反差本身,似乎就是對大陸軍演的破功。幾乎和臺灣宣佈不設防一樣,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巨大關切,對美國會未來的臺灣政策法案的通過也有相當幫助。該法案將確立臺灣作為美國「非北約成員聯盟」的地位並且承諾在多方面加強美台關係。

尤其是,在俄烏戰爭之後根本改變的國際環境下,臺灣從中獲益,其民主自由的進步和在全球化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正在重新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這正是裴洛西訪台以及訪台期間對人權和晶片問題的關注所凸顯的。也因此,既是1979年以來中國對美外交的最大失敗,也是兩岸競爭歷程中臺灣在解嚴和民主化之後一次久違的外交勝利。

然而,臺灣人民淡定如西線無戰事,或許只是承平太久,抑或經歷過1996年第三次台海危機之後的從容。歐洲人民在俄烏戰爭之前也有類似感受,很難想像二戰結束後70餘年還會爆發戰爭。已故的著名歷史學家托尼.朱特生前曾經告誡,「對一個開放社會來說,熟知其過去是極其重要的」。以此次演習為例,形式上固然有上一次台海危機的導彈試射劇,但是少了大規模登陸演習,而更接近第二次,也就是1958年八二三金門炮戰的情形。

這次軍演更像是八二三金門炮戰  習不只覬覦台

那次行動,拋開兩岸的具體策略和應對不談,在冷戰史的意義上可謂深遠,卻為普通民眾所不察:一方面金門兩岸炮戰和對峙如錨一般將兩岸正式帶入全球冷戰的敵對關係,延續二十年直到1979年;另一方面,卻是毛澤東趁蘇聯赫魯雪夫訪華離開之際展開行動,且未與正忙與美國緩和的赫魯雪夫知會,卻給國際社會一個受到蘇聯背書的軍事行動的印象,不僅破壞了中蘇互信,毛也從此進一步為所欲為,包括向亞非拉輸出革命與蘇聯競爭國際共運領導權,然後犯下連續錯誤。八二三炮戰作為兩岸政權的對抗前沿,因此堪稱中蘇分裂和毛主義冒險的雙重起點,也是全球冷戰史當中的一個重要節點。

與此對比,當下的危機態勢更像八二三炮戰的重演:與毛當年志不在金門、而在爭奪國際領導權類似,習此番特別軍事行動,也是志不在台,而在中美關係。在不考慮國際社會對烏克蘭戰爭反應的情形下,北京幾乎按照與俄羅斯協同一般的劇本,利用裴洛西訪台時機的國內民族主義高漲,對台採取圍而不打的「特別軍事行動」,既向美展示了隨時可能封鎖臺灣的能力,又避開與美的直接對抗,企圖獲得與美共治全球的G2地位。

從建立中國版的門羅主義到與美共治全球

這就是中國版的門羅主義。中國試圖重走美國在二十世紀之初的崛起道路,通過中國版的門羅主義對臺灣的控制,實現大國崛起並且得到美國和國際社會的承認。在最近一次習拜電話峰會的新聞稿中,北京明確表明了這一企圖。7月28日峰會當晚的新華社通稿,否認了中美間的戰略競爭關係,反而強調,「面對變亂交織的世界,國際社會和各國人民都期待中美兩國發揮引領作用……這是中美兩個大國職責所在」。

若再考量稍早中國外交部宣佈臺灣海峽為內海、對台封鎖演習當天公示其南海「九段線」向臺灣以東海域延伸的「十段線」,那麼,這個中國版門羅主義的指向與這幾天圍島行動便高度吻合,意在宣示其霸權範圍,即強制性的統一或者強制性推行「一國兩制」的可行性,以此取代美國「一個中國」政策下對台海兩岸現狀的承認,也就是冷戰背景下美國治下的和平原則(Pax Americana)。

這當然是對現有國際秩序甚至美國「一個中國」政策的破壞,所擾動的不止是臺灣的民主與民生,而是冷戰以及冷戰後的和平與亞太秩序,挑戰著美國治下的西太和平。只是,相比八二三炮戰之後北京志在全球範圍的革命影響力,如此中國版門羅主義反而顯得相當收縮,卻更堅定,接近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在亞洲的戰略利益和所謂「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這樣反對美國染指的區域主義野心。

第二次太平洋戰爭恐不可免

如果這僅僅是中美之間圍繞西太平洋的衝突或許還有妥協可能,但是俄烏戰爭所改變的不止是國際社會對臺灣命運的同情,還有中-俄-伊軸心關係的存在和顯現,那才預示著第二次太平洋戰爭的不可避免,一個超越臺灣、可能捲入所有西太地區國家的真正危險。

作者》白信  北京政治觀察家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