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中企建糧食絲路 全球掃貨囤積引憂

  • 時間:2022-09-09 19:41
  • 新聞引據:採訪、路透社、日經亞洲評論
  • 撰稿編輯:張雅涵
中企建糧食絲路 全球掃貨囤積引憂
中國國有企業近年來積極在海外食品供應鏈建立影響力,包括收購國際農產公司,將農產運回國內,這樣的採購方式也引發憂慮。(圖:Pexels)

俄烏戰爭推升全球食品價格,敲響全球各國對維護糧食安全的警鐘,與此同時,專家注意到,中國國有企業近年來積極在海外食品供應鏈建立影響力,包括收購國際農產公司,將農產運回國內,這樣的採購方式也引發憂慮。

烏戰與長江乾旱 中國升高糧食安全警戒

俄烏戰爭推升全球糧食價格,敲響糧食安全重要性的警鐘,而全球人口第一大國、近四分之一的糧食消費仰賴進口的中國也同樣在密切關注,尤其在長江地區面臨空前的乾旱之際,糧食安全成為中共的一大要題,預計這也將是10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20次代表大會上的重要議題之一。

中國農業與水利等4個政府部門已在8月下旬發出警告說,供應中國75%糧食的秋季收穫,由於乾旱而受到「嚴重威脅」。

日經亞洲(Nikkai Asia)報導,烏克蘭戰爭導致從小麥到食用油等商品在全球多處地區短缺,對即將在10月16日舉辦二十大的中共而言,這再次提醒他們分散風險的重要性。

北京研究公司策緯諮詢公司(Trivium)資深農業分析師埃文.佩(Even Pay)告訴日經亞洲,糧食安全一直中共的優先關注之一。

她說,「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確保全體人民的糧食安全一直是最高領導層的最高優先事項之一」,因為「這是一個決定中共是否具有政治合法性的成敗問題。」

她並指出 ,烏克蘭戰爭爆發後,更升高了中共對糧食安全的擔憂。

攻佔海外食品供應鏈 建立「糧食絲路」

據中國官方報紙報導,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而受到西方大規模經濟制裁之後,習近平再次否定了,中國可以依靠世界市場來滿足中國巨大糧食需求的觀點。

儘管中共一直在大力鼓勵國內農業生產,不過在現實上,專家指出,過去幾十年崛起的中國,城市化加速發展之下農耕地已大幅減少,只靠國內生產將難以實現糧食安全的目標。

日經報導指出,攻佔海外的食品供應鏈,對北京完善糧食安全的努力不可或缺。在中國最高領導層鼓勵國內農業生產的同時,中國國企積極併購全球的農產與食品公司,這讓中國得以將全球農業核心區域的食品,透過這些中企併購的企業送往國內,宛如建立起一條「糧食絲路」;然而,由於烏克蘭戰爭導致全球面臨糧食短缺危機,讓中國長期在全球「掃貨」採購糧食的做法更加引發憂慮。

中企積極併購海外農產公司

在北京「糧食絲路」扮演要角的就是中國國企中糧集團,2014年以來,該公司在全球收購多家糧食公司,包括烏克蘭的食品加工業。

中糧集團在協助中國於全球建立它的食品供應鏈上,發揮關鍵角色。中糧透過收購全球農企進入當地市場,並在糧食核心生產區域建立倉儲和運輸網絡,將商品從巴西和烏克蘭等地運往中國。中糧尤其積極插旗拉丁美洲,讓中國成為阿根廷第一大糧食和食用油出口國,以及巴西大豆第一大出口國;除此之外,中國也是黑海地區糧食的最大出口國之一。

除了中糧,其他兩家中國國企在海外的重大併購案也引起關注,一是中國雙匯國際控股公司收購了全球最大豬肉加工商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Smithfield Foods),另外一個是中國化工集團(ChemChina)收購了瑞士農業化工巨頭先正達(Syngenta)。

南洋理工大學學者張宏洲說,北京正在全球食品供應鏈建立中國的影響力。他說,隨著世界其他國家也依賴全球食品市場來確保供應,中國開始將這些投資視為戰略性投資。

北京全球收購糧食引憂

不過,中國攻佔全球食品供應鏈正在敲響政治警鐘。

在美國,今年8月初,一家中國企業的美國子公司在北達科他州(State of North Dakota)收購約120公頃的農田,規劃修建玉米加工廠;但引發質疑的是,這片農田距離一個美國空軍基地只有約20分鐘車程,許多反對人士認為,這項投資案可能會被用於間諜項目。

另一方面,中國對進口的嚴重依賴,以及囤積全球糧食供應的做法,可能會給其他國家帶來問題,最直接的是加劇短缺並扭曲了價格。

美國農業部估計,至2023年,擁有世界20%人口的中國,將擁有全球65%的玉米和53%的小麥。專家表示,北京的這些庫存是推高全球糧食價格的因素之一。

日本東京自然資源研究所(Natural Resource Research Institute)所長柴田明夫(Akio Shibata)向日經亞洲表示,「中國囤積糧食是價格上漲的原因之一,中國繼續持有全球糧食庫存的一半以上。這一點沒有改變。」

短期內,中國將繼續在國外投資農業以增加全球產量,專家指出,這樣的策略符合中國的利益;然而,北京的囤積策略也將持續受到質疑。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