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近來對與其最大貿易夥伴中國的關係越加謹慎,尤其在俄烏戰爭後,更加刺激柏林必須警惕過度依賴中國的危險。這也使得執意在最近訪問中國的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受到部份人士的批評,不過在蕭茲訪中後,德中關係卻未見升溫。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確定取得他的第三任期後,11月4日在北京接待了到訪的德國總理蕭茲。蕭茲是COVID-19疫情3年來,以及中共二十大落幕後,首位拜訪中國的西方領袖,對北京來說意義重大,顯示美中對抗,以及嚴格的疫情清零政策,對中國的外交關係拓展似乎影響不大。
不過,跡象顯示,在蕭茲的訪問後,德中關係恐怕也無法回到過去的熱絡。蕭茲在訪問北京時曾明確表示,德國無意與北京「脫鉤」,但是,在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戰爭後,深受俄羅斯大幅減供天然氣影響的德國,對於太過依賴中國市場也越來越有所警惕。
德升高警惕 擋下中國投資半導體
中國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去年12月上任的蕭茲本次訪問中國,一大重點是要說服北京對歐洲企業開放市場。紐約時報(NYT)報導,在中國的外國公司並無法享有與在歐洲的中國企業同等的待遇,柏林對此已經越來越感不滿。
此外,德國官員對於國內產業以及供應鏈過度依賴中國也越來越警惕。整體而言,對於中資入股國內企業,德國政府的態度在近年也變得更加謹慎。
在蕭茲結束北京行返國後不久,德國政府以涉及國安為由,擋下了中資對德國國內2家半導體製造商的潛在投資。
德國經濟暨能源部長哈柏克(Robert Habeck)說明,政府必須密切關注企業收購案,尤其是在涉及重要的基礎設施,或技術流向非歐盟國家的買家時。但他同時強調,中國仍是德國的重要貿易夥伴,只是對於涉及國安的關鍵領域,德國不能天真。
德國經濟暨能源部長哈柏克:『(原音)中國現在是也必須繼續是貿易夥伴。但是,我們不能天真,我們必須看看貿易利益和市場風險是否被用於權力政治,來違反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利益。』
中資入股漢堡港 爭議下縮小規模
半導體部份不是德國近期唯一具爭議性的中資收購案。
在蕭茲訪問中國以前,德國同意讓中國航運巨頭中國遠洋海運集團(Cosco)入股最大港漢堡港3座貨櫃碼頭中的一座。事實上,德國政府內部對於中資入股這處重要戰略港口意見分歧,3黨執政聯盟中的綠黨和自由民主黨都以涉及國安為由反對這項交易。
在反對中資入主德國最大港的政治阻力下,聯合政府在談判後達成最終妥協,縮小了這項投資的規模。德國政府最後批准,中遠集團的持股從原本提議的35%,縮水至24.9%,讓這個配合北京「一帶一路」政策入股全球一系列港口的航運集團,無法掌控該處碼頭的經營決策權。
蕭茲北京行挨批 聲稱取得政治收穫
由於國內對中國警戒升高,以及在對北京侵犯人權的關注下,蕭茲此次訪中遭到不少批評。蕭茲在返國後,對他此行做出辯護,認為他與習近平在會談中強調俄國不能在戰爭中使用核武,已經是一大政治收穫。
德國總理蕭茲:『(原音)我認為,有關所有這些爭論,是否去那裡訪問是正確的事,事實上,中國政府、中國國家主席和我可以做出聲明,不能有任何核武用於這場戰爭,光憑這一點,這次訪問就值得了。』
在地緣政治愈加緊張之際,德國要如何在一方面不與中國這個最大的貿易夥伴脫鉤,一方面又不會過份依賴中國市場之間保持平衡,將持續受到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