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黃偉國:《憂鬱之島》的四代香港人(一)

  • 時間:2022-11-21 14:40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黃偉國:《憂鬱之島》的四代香港人(一)
每個年代的人所看見的香港都不一樣。(路透社/達志影像)

自2019年以來,以香港抗爭運動為主軸的不同形式記錄片,無論是純以抗爭現場為內容的《佔領立法會》、《理大圍城》及《中文大學保衛戰》;以人物訪談串連抗爭現場的《時代革命》及《香港本色》;或是今次介紹的電影《憂鬱之島》(入圍今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都結合了紀錄片、人物及戲劇,當中既有現實也有想像的製作方法。本文旨在於介紹本電戲提及的四個關鍵年份:1967,1973,1989及2019,說明這些年份與電影所反映的時代背景有何關係及憂鬱背後的情感所指為何。

這部電影強調年青人在時代巨輪下,由保住生存到追求自由及理想,然後又轉到當下的現實世界裡面,他們又回頭反思自己當年的事情與現在的自己的關係。本文不打算披露電影的內容,只是嘗試借電影中提及的四個年份及相關人物的故事,說明這四個年份的重要性及與電影中相關人物(角色)的關係。

六七暴動(1967)

毛澤東利用自身的領袖魅力發動群眾運動奪權,引致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在當時英國殖民地的香港正處於中港分隔的狀況。同時,在香港的親北京勢力(又稱為「左派」)針對當年殖民地政府(左派稱之為「港英政府」)忽視社會問題,包括工人沒有勞工權益的保障、貧窮問題導致只有一部分基層人士加入工會等等…其中不少是由左派控制。同時,由於英國人與華人(香港人)之間缺乏溝通,語言及文化上的隔閡形成互不信任,歧視問題仍然存在;最後,1966年由當時是葡萄牙殖民地的澳門爆發由當地左派組織的暴動,成功迫使殖民地政府屈服,引發1967年初左派利用勞資糾紛發動針對殖民地政府的有組織暴力行動。


六七暴動(1967)/ 香港警察與示威者對峙街頭。(Roger Wollstadt, CC BY-SA 2.0, Wikimedia Commons)

殖民地政府決心以強硬手段鎮壓,加上運動一開始變質,包括(一)暴動引致無辜市民受傷及死亡;(二)運動原本迫使殖民地政府改善基層及勞工權益變成奪權運動,推翻殖民地政府統治;(三)當時大部分人並不支持這場運動所帶來的恐慌、混亂及威嚇。當然,站在支持暴動的一方,他們有部分認定這是一場反殖民地及反帝國主義的愛國運動,但更多卻是借前者作為掩飾背後奪權、期望北京提早收回香港統治及在香港延續文化大革命的意圖。

當時還有一批年青人參與運動,部分是因為愛國主義及反殖民地統治才參與,但後來這些人被拘捕,成為年青罪犯(Young Prisoner,簡稱YP)。至於他們參與暴動是反映他們反殖的愛國情懷?還是被中共及左派利用,結果運動結束後用完即棄?結果大部分一無所有,只有極少數能夠成功致富成為「愛國商人」。

中國非法入境者偷渡到香港(1973)

文化大革命不單只帶來政治上的混亂及暴力,更導致糧食不足,生活困苦;部分人選擇以不同的方式逃離中國大陸到香港。在鄰近香港的廣東省沿岸地區,不少人以地圖及指南針透過徒步攀山越嶺到岸邊,然後游水來到香港。

過程中的艱辛及不確定性,包括途中被軍警拘捕,然後受罰;即使到了岸邊落水,但既有不諳水性結果溺斃、有中途體力不支結果葬身大海、有可能迷失方向結果下落不明等等。

即使到了香港,也要確保自身不會被英軍捉到送返中國大陸。當然,若果他們幸運地到岸又沒有被英軍捉到的話,在新界不少村落,當地人會組織起來接濟他們,提供少量糧食及食水,然後帶他們出市區(即九龍區)。離開以後,有部分能夠找到在香港的親戚照顧他們,部分在香港開始新生活,繼而在這裡落地生根,香港成為他們的家。

由於篇幅關係,下一次將講述六四事件與天安門民主運動(1989)及由反送中運動引發時代革命(2019)。

作者》黃偉國  香港人。政治文化研究學者、時事評論員及占星師。曾任教於香港珠海學院、香港教育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近年在網台「香港冇格仔」的節目「東方三博士」及《大時元時報(香港)》的專欄「占星論事勢」,以時勢占星詮釋及預測政權及政治人物的運勢,並且是網台節目「彌敦道政交所」及BNORadio的「英有國度」(前稱「國有角度」)擔任評論嘉賓。同時也是「COOTL」(時代教育公民平台)的每週節目「COOTL盡天下事」的主持。


 延伸閱讀  
金馬59/一封寫給香港的情書:《憂鬱之島》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