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中國教育好?先放下外籍特權再說!

  • 時間:2023-02-22 19:11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中國教育好?先放下外籍特權再說!
中國政府把外籍孩子的受教權凌駕於本國孩子之上。(圖:Unsplash)

《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我和中國政府共同撫養了我的孩子》,作者是一個曾經旅居中國的美國公民。作者看似客觀地評價了在中國的生活,只是作為一個中國公民,我認為作者的中國生活是基於外國人的特權,從某個角度來講,是踐踏在普通中國公民的利益之上的。

外國人在中國享特權

由於是外國籍,作者在懷孕期間產檢可以看胎兒性別。而中國公民由於計劃生育政策,是不可以看性別的。其次,作者作為旅居上海的美國人,他們的孩子可以選擇就讀公立學校或國際私立學校。中國的公立學校要講究戶籍制度,如果沒有上海戶籍,就讀公立學校需要「擇校費」,很多到外地打工的上班族出不起擇校費,無奈只能把孩子留在老家上學。普通人在上海就讀公立小學難於上青天,而外國人卻沒這個問題,很明顯,中國政府把外籍孩子的受教權凌駕於本國孩子之上。

文中,作者提到女兒在公立學校的學習時,說他們不需要督促女兒學習,因為在學校裡,來自同學和老師的壓力跟羞恥感就會迫使她們學習。聽到這裡難免感到心酸。中國社會的內捲和高壓,一直是大部分人心裡的痛,很多孩子原本陽光向上,只是因為無法適應千篇一律的學習環境,所以成績差強人意,也因此,在「分數至上」的中國學校裡,他們飽受老師和同學的白眼。甚至在家裡,家長們也會一再歎氣「這孩子學習不好」。這種用成績評估一個人的環境,對於中國人來說,簡直是難以擺脫的噩夢。

中美教育天差地別

為了幫助女兒緩解學校裡面緊張感,作者和丈夫用他們的美國精神安慰女兒。美式教育確實以鼓勵學生發展自我為主,這種氛圍對應到美國社會中優越的福利以及職業平等的社會環境,長大之後學生會以追求自我為主,愛學習的人走向科研方面,動手能力強的人就是做手工方面的工作。

也就是說,為什麼作者並沒有像很多中國父母一樣,為了遷就中國的應試教育而成了剝削孩子童年的惡魔。這是因為他們沒有被固定在「萬般皆下等,惟有讀書高」的中國社會中,她的孩子隨時可以回到美國,作為美國公民,她的退路,是大部分中國人再努力都達不到的終點。退一萬步說,即使作者的孩子因為在中國長大,無比喜歡和適應中國社會,將來希望就讀中國大學,作為外國人,他們考大學需要的分數,也跟普通人所需要的不一樣。

中國真的安全嗎?

最讓人難以理解和認同的,是作者說「犯罪和人身方面的擔憂不存在」,作者提到,她放心讓11歲的女兒去擠地鐵。但大部分中國家長可能都不會這麼做。中國拐買婦女、兒童的案例不在少數,徐州八孩媽媽的慘痛教訓在前,還有學生胡鑫宇的遭遇在後,誰敢讓自己的孩子單獨行動呢?作者所依仗的,無非還是自己美國公民的身份,不論是美國還是中國,都不會讓一個美國公民在中國失蹤。

文章的最後,作者提到了剛剛過去的上海封控,他們一家被迫關在家裡2個月。在寫到這一段的時候非常輕易的帶過去了,唯一一句比較正常的描寫是「有時得依賴政府的事物配給」。這個作者或許知道,她們拿到的食物,是大部分中國人想盡辦法也搶不到的。這些中國人,包括老人、孕婦、小孩。她在文章中的描寫的景象,好像之前老人被當做屍體拉去殯儀館、孕婦無法入院街邊產子…這些難過的事情和他們並不在同一所城市。

歌頌獨裁者令人不齒 

我不反對一個外國人喜歡中國、喜歡中國文化,但如這篇文章中,作者的描述,她享受的中國生活,無一不是政府給外國人的特權。作為特權下的既得利益者,她把這些東西以一種美好的回憶寫出來,我認為是可恥的。她習以為常的中國生活,是中國公民一輩子望塵莫及的夢想,中國政府不知出於什麼原因,給這些外國人的特權和利益,甚至超越積極納稅建設祖國的中國公民。有很多小粉紅高喊愛祖國,可是疫情期間他們被關在家裡,沒有足夠的食物和藥品。

此文並不是針對任何一個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從某個角度來說,她們享受的特權,是中國政府打腫臉充胖子的外交工具,主觀上他們不一定認同這樣的特權。但我針對的是你享受了特權,奪取了普通人的利益,還要歌頌踐踏人的獨裁者!

作者》任瑞婷  秋雨聖約教會基督徒,受中國宗教迫害,先暫時在台停留後赴美。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