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有權似無權、無權似有權—中國的國家主席究竟是什麼

  • 時間:2023-03-13 15:41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有權似無權、無權似有權—中國的國家主席究竟是什麼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 (路透社/達志影像)
習近平以全票當選中國國家主席,標誌其第三任任期完全開始,實現了中共官方所宣稱的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縱觀1949年以來的中國政壇,國家主席一職究竟是怎樣的存在、究竟有多大權力、在政治中究竟發揮多大作用、如何改變歷史進程,一直眾說紛紜。

     
國家主席得全票者 僅毛澤東和習近平

1949年中共建政,初時依據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選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是當然且唯一的候選人。不過,在經過中共組成的政協人士投票後,全票為576票,毛澤東得票為575票,差了一票。這缺少的一票來自學術大師、民主派人士張東蓀。張東蓀未投票毛澤東,當時是否為人所知,不得而知。但其本人下場悲慘,1950年代初就被誣稱向美國提供情報,文革時期慘死獄中。

毛澤東雖然在1949年未能獲得全票,但在1954年中國第一次人大會議上,全票當選國家主席。這一歷史時刻由劉少奇宣佈,會場掌聲雷動。

1959年,中共經歷大饑荒、人民公社運動,政治動蕩。毛澤東退居二線,推舉劉少奇擔任國家主席。當年的中國第二屆人大上,劉少奇出現了和毛澤東相同的情況。投票人數為1157,劉少奇得票1156。一票之差,雖然當選,卻非全票。中共諸多官方文獻或研究表示,這缺少的一票,就是劉少奇本人,因為其謙虛謹慎,高風亮節,所以沒有將這一票投給自己。

經歷文革時期國家主席廢止,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政治較之於毛澤東時代,顯得不那麼緊張和肅殺。歷任國家主席李先念、楊尚昆、江澤民、胡錦濤,均不是全票當選。例如,1993年,在六四天安門事件後出任國家主席的江澤民,2909人投票選舉國家主席,他得票數為2849。2003年,接班的胡錦濤在國家主席選舉中,得票率為99.76%,也非全票。

因此,得全票而當選國家主席者,惟毛澤東與習近平。

國家主席到底有沒有實權?

與西方國家的元首制度不同,在中國憲法中,受蘇聯早期的人民委員會以及蘇維埃制度的影響,規定實行的是共產國家通行的集體元首制。在集體元首制下,國家主席不僅僅是一個人,也是一個國家機關,而且是依據權力立法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決定、決議,來行使職權。這有點類似於日本明治維新到大正時代,日本帝國憲法對天皇作為國家機關說的地位見解:這不僅僅一個自然人,更是一個機關,一旦是國家機關,就代表著其權力是有限、受到其他機關制約的。當然,日本的天皇機構說在昭和時代受到天皇主權說的挑戰,成為軍國主義抬頭的符號。

打開中國憲法,國家主席的所有職權,例如公佈法律、發佈榮典命令,全都需要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賦予,才能行使。從單純法律意義上說,國家主席這是全國人大派生的國家機關。只有在外交場合中,國家主席才具有西方國家元首的色彩。早期,國家主席被中國官方翻譯為Chairman,後來被翻譯為President.。這顯現出,中國官方自己對於國家主席究竟是什麼,也在不斷摸索。

法律上無實權,但在現實政治中,國家主席的地位完全取決於自身是否處於中共權力核心。毛澤東、劉少奇都是處於權力核心的最高領導者。他們擔任最高決策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因此其國家主席的地位就變成了實職。李先念在1980年代當選國家主席,但其已不在權力最核心,也不主持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日常工作,因此這一國家主席的意義就只剩下了符號、外交禮儀的意義。例如,李先念成為了1949後,第一個訪問美國的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胡錦濤,擔任國家主席時,同時擔任中央軍委主席和中共總書記,形成三位一體的權力模式,國家主席便成為不能忽略的權力層次。

具接班人特質 屢屢成為鬥爭焦點

由於國家主席一職在法律上沒有實權,但在現實中又代表非常重要的權力順位,因此在1949年後的中共歷史中,國家主席屢屢成為政治鬥爭的標的物。

毛澤東於中共建國伊始擔任國家主席。但由於大饑荒、大躍進等國策失誤,毛澤東不得不退居二線,將國家主席職務交給劉少奇,以平息黨內不滿。自此,中共形成了毛、劉的雙重權力體系。這雙重權力體系導致雙方矛盾愈加激烈,走到了文化大革命的悲劇浩劫。作為國家主席的劉少奇,雖然高舉憲法,捍衛其作為國家主席的尊嚴來對抗毆打他的紅衛兵、造反派,但仍難逃被迫害致死的命運。

劉少奇倒台後,毛澤東一方面選定林彪為接班人,但同時決定取消國家主席,避免黨內再出現另一個權力中心。這引起林彪集團的反彈。林彪集團主張設立國家主席一職;毛澤東、姚文元等表示反對。雙方在俗稱廬山會議的中共九屆二中全會上捉對廝殺,其結果是林彪出逃、摔死在蒙古國,文革的神話徹底破滅。

1989年六四事件期間,面對學潮,中國國務院宣佈在北京部分地區實施戒嚴。此舉引起法律上的極大爭議。部分人士期待當時的國家主席楊尚昆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萬里,能夠依據憲法,行使人大和國家主席職權,廢除這一戒嚴令。楊尚昆不僅是國家主席,而且具有軍方背景,其表態和立場將直接影響事態後續發展。但最終,楊尚昆選擇了支持鄧小平,廢除戒嚴令的希望落空。其中的歷史細節,有待更多史學家進行考證和研究。

中國高層權力交接始終難以法治化

法律上並沒有實權的國家主席,之所以屢屢成為政治鬥爭的焦點,根本原因在於,在中共的權力體系中,擔任國家主席者,通常具有接班人的特質。有時,甚至國家副主席,也被視為未來的接班人。在劉少奇擔任國家主席時,外界普遍認定其實為毛澤東接班人。胡錦濤擔任江澤民的國家副主席時,外界也均知其接班人地位。

但中國的權力體系,是以黨領政。黨權、軍權,才是最高權力的核心。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是三個不同職務。中共經歷過將三個職務分予三個不同人士擔任的時代。例如1980年代,總書記是胡耀邦、趙紫陽,軍委主席是鄧小平,國家主席是李先念、楊尚昆。也經歷過由一個人同時擔任這三個職務的時代,例如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一旦最高領導人與接班人之前的權力界限不明,或最高領導層內部權限不明,大家僅能依靠政治習慣和自我理解來運作權力時,必然產生矛盾和衝突。以1980年代為例,中共的政治體制運轉中,胡耀邦、趙紫陽開放進步,對少數民族和知識階層寬容有加。但做為監軍單位的中央顧問委員會則聚集了黨內的保守派,而身為軍委主席的鄧小平在政治改革的議題上亦趨向保守。這導致1980年代的反精神污染運動、八六學潮甚至六四等諸多事件,均伴隨著濃厚的黨內鬥爭而且是高層鬥爭的縮影。這也是1949之後,中國最高權力體系甚少能實現法治化、平穩化、完整化的權力交接的根本原因。(本台特約記者林鈴)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