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中國經濟發展怎會寄託在李強經濟學

  • 時間:2023-03-26 16:43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中國經濟發展怎會寄託在李強經濟學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AFP)

李強在2023年3月中國兩會閉幕的總理記者會上,駁斥中國社會有關民營經濟發展的不正確議論。他強調政府必然支持民企與民營經濟,重申習近平曾強調的「兩個毫不動搖」。「李強經濟學」,方興未艾。問題是,一國之經濟發展寄託於「李強經濟學」,顯然低估當前嚴峻的現實、輕視制度的制約以及忽略中共派系政治的無常以及強人意志。

李強經濟學是什麼

早在黨內排名第二的李強走馬上任國務院總理前,港媒與外商便已撰文分析「李強經濟學」。論述浮現的脈絡情境,正是21世紀來中國經濟與社會最嚴峻的時刻,時序上也不得不提到習近平在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談話。

習近平在此會議上強調「兩個毫不動搖」: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和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他更說:「我是一貫支持民營企業的,也是在民營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幹過來的。」據此,官方指出,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

換言之,「信心比黃金和貨幣更重要」,「李強經濟學」說到底還是體現「講好中國故事」。只不過,「信心喊話」無疑反映中國嚴峻現實的「信心不足」。

習近平的2023元旦談話早透露端倪。習近平提到「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變」,此舉當然是向包括台灣在內的國際社會喊話:請來中國投資與發展,另一方面,自承中國的經濟狀況嚴峻。

長期以來,中共說服人民其執政的正當性,即黨可以讓人民過好日子。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經濟困境勢必牽動人民的不滿。從「二十大」前後北京四通橋橫幅抗議、鄭州富士康工人血汗大逃亡與暴動,到後來的學生白紙運動以及今年近期的白髮抗議等,人民顯然出現有如文革後期的三信危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危機、對共產黨的信任危機、對社會主義的信心危機。

去年11月底開始在中國各延燒的白紙運動。(取自twitter)

信心危機催化出輿論對於李強擔任國務院總理治理經濟的期望。但「李強經濟學」可能嗎?

港媒經濟日報與外商花旗報告中的「李強經濟學」,著眼於李強主政浙江、江蘇和上海間等中國最富裕地區(長三角)經歷與談話,企圖洗白外界對新總理無中央經歷以及外行領導內行的憂慮。

論述中的李強,親商務實,具自由精神。他盛讚浙商於艱困環境中的創業精神,以「地瓜經濟」來比喻民營經濟標誌的「溫州模式」:不起眼的地瓜具有茁壯的生命力,能夠四處延伸。針對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李強甚至認為要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參與和干預。花旗報告據此預計「李強經濟學」將有三支箭:發展民營經濟、開放招商引資及促進產業升級。

「李強經濟學」可能嗎?

低估中國經濟的嚴峻現實

「李強經濟學」所面對的可是中國接軌全球化以來長年累月的處境。

以拉動經濟成長的三駕馬車:出口、投資與消費來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長期仰賴出口貿易來帶動中國的經濟成長是鐵一般的事實,中國方有世界的製造工廠之名。從接軌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來獲取資金、人才與技術,中共進而拉動經濟成長,關鍵行為者包括台商在內的外商資本家,換言之,中國不能沒有「外循環」以及民營經濟。

如今,俄烏戰爭未解,疫後的世界經濟尚待復甦。中國期待自身GDP能超越5,但全球市場的保守評估可只有3。中國想要仰賴出口拉動經濟成長的經濟榮景恐不再,仰賴貿易獲利的企業恐重傷。三駕馬車已失一匹。

出口與投資相關。中國仰賴的「外循環」正逢美歐聯手的經濟與科技封鎖,諸種限制已令外資不得不「選邊站」。尤其,近年來,愈來愈多的成熟經濟體紛紛反思與中國經濟交往的代價,國際社會縱有「不與中國脫鉤」之聲,但「不依賴中國」與「撤出中國」正是主旋律。企業將本求利,分散投資風險是必然。

外商投資卻步,本土中小企業亦紛紛停廠與倒閉。經營者所面對的乃是增加的薪資支出、就業維權意識增加的世代以及包括限電、疫情困擾、景氣緊縮等「不友善」的大環境,非國企的民營企業無政府強力撐腰,風險俱增,尤其地方債務日益攀高,影響所致乃營利銳減與資金融通不順。中國投資倒退,「國進民退」明顯。

就消費來看,新型冠狀病毒肆虐中國,全世界都目睹習近平政權嚴厲的「動態清零」以及社區物資未到位的情況。中國人民看緊荷包,銀行儲蓄增加,市場消費不振;其中,或有擔憂疫情再起,更有思慮中國經濟持續下滑之準備。

中國經濟面臨內外嚴峻的挑戰。(圖:pixabay)

輕視根本制度的制約

「以黨領政」一直是中共執政的理論與中國國家與社會關係存在的事實,實踐途徑無非是透過黨嚴密的組織體系,完成中共中央的「專政」。

共產黨,從來不只是階級鬥爭的先鋒隊,更是領導改革事業的先鋒隊與核心。沒有共產黨,就沒有現在的中國。共黨既是核心,黨與黨外關係講究「平等」,顯得可笑。如此,社會為國家所吞沒,國家則從屬於黨,黨更透過「民主集中制」轉化為一群菁英分子來進行領導。

因此,「以黨領政」必然帶來「以黨代政」、「黨政不分」等黨權過分集中的弊端。鄧小平為了活絡經濟,將黨的領導從「一元化領導」調整成「政治、思想和組織的領導」。1980年代,「黨政分工」孕育而生,甚至出現「黨政分開」。縱然黨政關係分際不明顯,但黨權總是有所限縮。

然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黨的領導」卻更加落實「黨的一元化領導」:「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換言之,黨權更加集中。中國全國人大甫通過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無疑是明證。

中央金融委員會,加強中共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負責金融穩定和發展的頂層設計,不再保留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中共組建中央社會工作部,把分散在國家信訪局、民政部、國資委等部門的相關職能都整合到中央社會工作部,將加強黨對全部社會工作的領導。

一言以蔽之,政府關鍵部門被黨吞食,經濟事務服從政治導向,政治忠誠度高於專業知識,市場化的官員被服從命令的官員所取代,可供經濟官員提供的靈活、務實的空間顯然越來越少。

因此,從政治與經濟關係角度來看中國經濟發展,政企關係無非就是黨企關係,黨企關係的關鍵就是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

當中共精英不斷強調,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必須善於用政治眼光觀察和分析經濟社會問題、善於從講政治的高度做好經濟工作時,外界的解讀就是,這簡直就是政治干預經濟。因此,搞好經濟在黨的思想與組織干預下,創新與活力有可能嗎?

忽略中共派系政治的無常與強人意志

習近平雖拔擢無中央經歷的李強,但從來不保證兩人未來毫無衝突。

從意識形態來看,習近平經濟思想強調「共同富裕」,具有「左傾」色彩。習近平執政以來,國家對社會祭出精神鴉片禁令、限娛令等類似清除資本主義精神污染作法;政府對企業的強力監管更在於落實「脫虛向實」以及依法治國的「反腐」。馬雲與阿里巴巴集團成為標誌案例,崩壞的知名私企還有肖建華的明天系、吳小暉的安邦。習近平的「不忘初心」,更有重新出台毛澤東時代計畫經濟色彩濃厚的政策:在農村擴大供銷合作社、在城市小區建立食堂等。前述「共產風」色彩濃厚的意識形態與政策,顯然與「李強經濟學」背道而馳。

中國計畫經濟時代產物的供銷社,引發重回計畫經濟老路的想像。(微博)

從權力面來看,李強所繼承的乃是早在李克強任內被大幅限縮的總理經濟權力。習近平主掌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以及中央財經委員會,制約李強在經濟上違反其個人意志的行為產生。尤其,李強所在國務院,尚有習近平的其他親信擔任要職。

習近平推翻鄧小平以來的權力接班規矩,習家軍主宰中共政壇,派系鬥爭恐演變成習家軍內訌。李強的一舉一動,自然得面對其他精英的虎視耽耽。尤有甚者,以史為鑒,習近平的「天下一家」,其「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乎?」林彪與劉少奇均曾力挺毛澤東而位居黨內第二號人物,後來紛紛被毛澤東進行批鬥:前者被定為「叛徒」和「叛黨叛國」;後者成為「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並冠以「叛徒、內奸、工賊」之名。

顯然,「李強經濟學」高估國務院總理的個人能耐,模糊主觀與客觀的分際,低估中國現實中的嚴峻,輕視關鍵制度制約,忽略中共高層政治派系鬥爭氛圍以及強人意志的存在。值得玩味的是,若「李強經濟學」一開始就知是烏托邦,其話語的本身不是配合中共的信心喊話便是有心人的故意帶風向。就後者而言,「李強經濟學」更有可能是以「個人崇拜」來故意捧殺李強。習近平推翻鄧小平典範,宮廷內的高權鬥可能性也成為中國發展與穩定之間揮之不去的巨大陰影。

作者》賴榮偉  政大法學博士、大學助理教授、台灣地方發展暨對外交流促進會理事、企業顧問、專欄作家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