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秦剛、勃恩斯各說各話 美中重建溝通管道不容易

  • 時間:2023-05-11 11:17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秦剛、勃恩斯各說各話 美中重建溝通管道不容易
中國外交部長秦剛在北京與美國駐中大使勃恩斯會面。(圖:取自中國外交部官網)

中國外交部長兼國務委員秦剛日前在北京和美國駐中國大使勃恩斯(Nicholas Burns)會面,兩人選在這個時間點碰面,背後動機及目的為何?確實讓人覺得事有蹊蹺。當然,就目前公布的相關訊息來看,秦剛向勃恩斯表示美中關係急需穩定,勃恩斯也表示兩國關係穩定及溝通的必要性,這讓外界猜測是否意味著美中雙方有意回到去年11月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所達成的共識:「重建兩國溝通管道」。

美中要重建溝通 各自考慮及目的相異

不久前,傳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有意重新考慮前往中國訪問的計畫,這次秦剛與勃恩斯的接觸,是否也有為布林肯訪中行程搭橋的用意?時間回到今年二月初,原訂布林肯即將啟程前往中國展開他上任以來首次訪中,但是,因為爆發疑似中國「間諜氣球」闖入美國領空事件,美方不僅以飛彈擊落,布林肯還因此取消訪問計畫,兩國關係更為緊張,由於兩大國競爭已是事實,為了避免誤判情勢,雙方都有溝通的需要。

秦剛和勃恩斯的會晤,可以說是今年二月以來,美中最高層級的外交互動,問題是,兩人的對話似乎沒有太多共識,這反映出美中在敏感議題上仍是各說各話、難有交集,特別是針對台灣及台海情勢的立場,秦剛要求美國「正確處理台灣問題」,恪守「一中原則」;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巴特爾(Vedant Patel)也對外表示「美方迄未改變一中政策」。不過,秦剛提到「美國掏空一中原則」,顯然,中國深知雙方在「台灣問題」的歧見難解。

值得留意的是,美中雙方看待「溝通」的目的不盡相同,對美國來說,希望「溝通」可以避免中國「片面改變現狀」,尤其是防止中國侵略台灣、破壞台海和平穩定,特別是要讓北京認識動武的後果,中國對台軍事動作,美國不會坐視不管。相對的,中國希望「溝通」來緩解美國對中國的「圍堵策略」,近期,中國對外貿復甦不力,出口貿易額更是連續幾個月較去年同期減少,可以說,拜登的對中策略已取得部分成效,不利於中國經濟發展。

敏感議題立場對峙 美中建構護欄困難

不過,秦剛與勃恩斯見面,形式意義大於實質意義,主要原因在於,中短期內,雙方關係根本不可能取得具體的進展,畢竟兩大國之間的互信相當不足,況且各自都還在持續展現外交能耐,南韓總統尹錫悅、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相繼訪美與拜登見面;中國也不落人後,習近平先後前往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美中在國際社會中拉幫結派,根本很難一笑泯恩仇,更不用說短期內要透過溝通解決問題,是難上加難。

對中國來說,可以藉由溝通來對外展現「有溝通的樣子」,至少讓其他國家認知中國並非是麻煩製造者,以及營造出美中有溝通的氛圍,這對中國與其他西方國家打交道是有利的。只是,中國的狐狸尾巴還是會不經意的露出,每當碰觸到敏感議題,包括新疆人權、台灣及台海問題、南海人工島等,中方很自然展現「剛性」的一面。秦剛嘴裡的「美中溝通」,總是那麼「口惠而實不至」,之前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狂傲的戰狼氣焰就是如此。

持平而論,秦剛與勃恩斯會面,這對美中雙方要重建溝通管道的目標來說,是具有正面意涵,當然也可能關係到布林肯訪中的安排;不過,美中關係要觸底反彈恐怕是時候未到,由於2024年美國將進行總統大選,民主、共和兩黨也開始營造選舉氣氛,而「抗中」依舊是跨黨派的共同意識,也會是這場選舉的主旋律,這都不利於緩解美中緊張關係,觸不到底的螺旋可能會持續下墜,反彈的機會難尋,雙方要管理歧見形成「護欄」(Guardrails)也不太容易。

作者》吳瑟致 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台灣韜略策進學會副秘書長、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