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房地產業曾是創造地方繁榮的最大動力,帶動包括鋼筋、水泥、裝潢、房仲等大大小小的關聯產業市場,但在大型房企頻頻爆雷下,過去依賴這些地產商工作的許多市井小民成了最大受害者,他們通常在償債名單排名後段,卻是房地產生態重要的組成,調研機構估算,光碧桂園供應商至少有3900億美元(約人民幣2.84兆元、約新台幣12.44兆元)款項待支付,實際金額恐還更大。
《紐約時報》報導,許許多多過去受惠中國房地產繁榮的受益者,現在正成為地產泡沫受害者,這些是中國地產商最重要的組成份子,包括油漆工、水泥生產商和建築商,以及房地產經紀人和售樓處的裝修公司等等。
一名為碧桂園工地生產圍欄和廣告招牌的蘭明強表示,正在苦惱碧桂園財務危機讓他無法為即將上初一的兒子支付學費,碧桂園欠他近人民幣15萬元,眼看這筆錢遙不可及,蘭明強已經放棄生意,離開南方重慶家人到北方的鄭州做起小吃謀生,而蘭明強只是眾多等待中國房地產開發商付款者的一個小縮影。
龐大供應商攸關眾多家庭生計
報導指出,依賴長達數十年的房地產繁榮而發展起來的無數小企業和工人,現在收不到酬勞,包括油漆工、水泥生產商和建築商,以及房地產經紀人和銷售處的裝修公司,這些廠商在房地產開發商的優先付款名單上排名後位,卻是房地產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研究公司龍洲經訊( Gavekal Research)的數據顯示,作為一個整體,供應商有至少3900億美元的貨款等待支付。這還只是保守估計,實際數字可能更大。
眾多供應商與關聯企業,為了想要討回酬勞,正在積極採取行動,向當地政府提出訴訟和投訴案件越來越多,一名房地產經紀人劉耀南透露,去年他只收到平時佣金的3/4,還被欠了人民幣5、6萬,他也批評償債順序對地產經紀商不合理,因為一旦開發商爆雷,購屋者通常是優先保護,其他材料商、代銷商、工程業通常拿不到款項。
償債順位排序後段恐難拿回款項
誠如先前另一家大型房企恒大集團,許多供應商至今仍拿不回款項,靠為恒大建案裝修而發達的廖紅梅試圖從恒大拿回約490萬元款項,她甚至還贏了官司,但至今仍未拿回款項,現在,廖紅梅的生意已經瀕臨倒閉。
而碧桂園原本是供應商和貸款人可以依靠的少數幾家民營公司之一,一年前還是中國銷售額最大的地產公司,如今碧桂園命運突然逆轉,報導指出,碧桂園比任何其他公司更能說明這種(系統性)經濟壓力的嚴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