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杭州亞運,各國選手精銳盡出,使出渾身解數,希望能夠在競賽場上為國爭光。不論是場內還是屏幕前的觀眾,有亦看得甚為入神,欣賞每一位健兒在場上的賣力演出。然而,在風光背後不知道又有多少韭菜被犧牲⋯⋯
對一個國家而言,當經歷社會性的大動盪以後,往往都會找方法對外發展,一方面能夠向各國展示自己的能力,讓各國知道自己國力不淺,另一方面能夠將國內不滿情緒的焦點轉移,讓人民一致對外,分散對政府不滿情緒。因此,有國家會選擇對外發動戰爭,以求國內情緒穩定。然而,現代社會講求各國合作,戰爭如此血腥的行徑必會引來其他國家反感,因此舉辦國際活動就成為國家的一個大外宣契機。
杭州亞運會是中國於 2015 年向亞奧理事會申辦,是中國繼 2008 北京奧運與 2010 廣州亞運後,再一次向國際體育組織申辦大型國際性賽事主辦權。個人一直認為,中國如此頻繁地申辦大型賽事目的總離不開政治目的,用中國官方字眼來說就是「國家級任務」,而任務的目的就是「大外宣」。
時間回到 2013 年,習近平正式接替江澤民,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成為中共權力「核心」。其剛上任期間,積極倡議「一帶一路」,並主動走訪各國,會見不同政要,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等理念。明顯地,他帶一顆要將中國成為「全球霸主」的「司馬昭之心」。
要實現如此美夢,中國所謂的「軟實力」缺不可少,他們所講的「軟實力」很抽象,簡單來說就是外交、大外宣,在中國而言,兩者背後所顯示出來的真正實力就是財力。2014 年,中共斥資 400 億美元(折合約 1.3 兆新臺幣)成立「絲路基金」;翌年亞奧理事會亦收到杭州的主辦申請書。
杭州亞運由申辦到揭幕,不長不短的 9 年間,對中國以及世界而言,前半段時間可以說是暴風雨前夕的「蜜月期」,後半段卻是漫長且煎熬的「衝擊期」,尤其是中國⋯⋯
中美貿易戰、反修例運動後的「天下圍中」、武漢肺炎下的鎖國政策、真維穩.假防疫的「動態清零」,令到原來窮得只有錢的中國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經濟崩潰⋯⋯
河南銀行、恆大事件等、甚至最近的天災,直接衝擊中國經濟,在如此艱難的時間,杭州政府雖然對外聲稱,會以一個「簡約」的方式舉辦是次亞運。然而無奈地,2016 -2020 年間,已斥資最少 300 億美元(折合約 9,600 億新臺幣)舉辦這次亞運,目的就是要向外界釋出「中國一切如常」的假象。
習近平在疫情與「白紙運動」衝擊下,仍然成功連任國家主席,要穩定軍心,將國內反習情緒轉移視線,杭州亞運的確是一個好的方法。因此,習近平必然要以整個國家資源來配合,務求杭州亞運有聲有色,一片歌舞昇平下守住自己的寶座。
然而,這個如意算盤又是否真能夠打響?
根據中國審計處資料顯示,單從 2022 年﹐中央財政赤字為 2兆 6,500 億元(折合約新台幣 11 兆 4,178 億元),經濟早已岌岌可危,杭州政府有關今次亞運的經費,由 2020 年至今一直未有更新,不禁令人產生懷疑:到底疫情後,經濟大衰退的中國下,如何能夠繼續斥資去建構這個不切實際的中國夢?這個夢又到底付出了人民幣,又有多少人民化成韭菜被強行收割?多少富豪收到黨的指示被「共同富裕」,共同築夢?
在國內民怨沸騰,示威聲音不斷的情況下,繼續以億萬建構出來的繁華假象,人民會買單嗎?還是只會再一次為人民埋下對政府不滿的種子,讓反抗的樹苗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