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研究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29日撰文表示,儘管習近平似乎急於進行台灣與中國的統一,但事實上,中國領導階層對當前解放軍是否有能力奪取並控制台灣仍有疑慮,加上俄侵烏失敗與中國經濟放緩所存在的強大民怨壓力,都讓習難以立即對台有所行動。而台灣則應趁此時加快建置足夠強大的防禦能力,美方也要儘速調整印太軍事布局,並給中國保證不動武就不支持台獨的承諾,藉此防止可能的衝突發生。
葛來儀29日於《紐約時報》發表專文指出,雖然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一再強調,統一對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至關重要,同時上個月單日還派出創紀錄的103架軍機在台灣東部海域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但這種威嚇姿態事實上卻掩蓋了中國領導內部的重大疑慮。
葛來儀認為,中國領導階層對人民解放軍究竟是否能以可接受的代價奪取並控制台灣的實力並未得到證實,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軍事失敗更加深了這種疑慮,特別是近期包括國防部長與火箭軍領導人等中國高層軍事將領遭到清洗,表明習近平對軍隊作戰能力缺乏信心,且若久經沙場的俄軍也無法穿越陸地佔領基輔,那麼解放軍穿越台海恐將面臨更大困難。
習無法掌握能否迅速且低成本拿下台灣
葛來儀表示,對習近平來說,若無法迅速、低成本地成功入侵,政治風險將是巨大的,更讓北京擔心的是,在美國軍隊潛在干預下,北京可能會被裝備精良且頑強抵抗的台灣打敗,這是一個噩夢般的場景,可能會削弱習近平對權力的控制,甚至威脅到共產黨的統治。再加上俄侵烏經驗,這些對習近平來說,現在去冒這樣的風險是很危險的。
另一個問題在於中國內部面臨的成長放緩壓力,若政府繼續將安全和政治控制置於經濟利益之上,將引發不滿與社會不穩的幽靈,另外,中國國內對潛在的台灣血腥戰爭的支持可能不會持續太久,尤其是少子化下,解放軍的父母希望兒子在他們年老時贍養他們,如果傷亡人數上升,這些父母可能會走上街頭。
但葛來儀也說,在某些情況下,習近平可能會覺得有必要採取軍事行動,像是若台灣政府透過公投或修憲來推動正式的獨立,或美國採取行動,恢復對台灣的外交承認等,都或迫使習近平即便在沒有信心取得戰場上的勝利下,依舊採取軍事行動。
另一方面,葛來儀也提及,即使沒有這樣的直接觸發因素,即將到來的1月份台灣大選也可能導致支持獨立的民進黨再執政四年甚至八年。若習近平開始感到台灣正在進一步脫離控制,特別是,如果美國繼續支持台灣的軍事和自己在該地區的力量,他可能會決定攻打台灣。但這都是在除非走投無路下,否則習近平不會冒軍事失敗風險。
美應全力助台強化防禦能力與重新進行軍事部署
葛來儀表示,這樣情況下,正好給美台一個必須好好利用的機會,那就是台灣必須加快轉變,投資能夠在潛在攻擊中生存下去、並證明具有致命性的防禦能力,同時要更努力儲存彈藥、食物、水和能源,必須採取一種全社會的防禦方式,強調國家的抵抗力、韌性和戰鬥意願。
而對美國來說,則應該做更多事情來幫助台灣實現這些目標,包括努力重新配置自己在東亞的軍事姿態,像是分散軍隊以增加應變能力,採購更先進遠程導彈以超越中國武器等。
最後,美國還必須向北京提供可信的保證,只要中國不對台使用武力,華盛頓就不會支持台灣獨立,也不會回到過去與台北的防務條約。這樣的保證有助於避免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