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新《反間諜法》生效後首例定罪 四川一男子被判6年

  • 時間:2023-11-08 08:53
  • 新聞引據:自由亞洲電台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新《反間諜法》生效後首例定罪 四川一男子被判6年
四川廣播電視台播出王某某在成都市中級法院庭審畫面。(自由亞洲電台提供)

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近日宣布,根據新修正的《反間諜法》,一名四川男子因向外國情報機構提供涉密企業情報被判處6年有期徒刑,並處沒收個人財產50萬元人民幣,標誌著中國在國家安全立法和執法方面的新步伐。

被告王某某,一家大型國企的海外機構前負責人,在一宗涉及中國企業的海外訴訟中名字出現在被用作證據的文件中。根據四川廣播電視台《四川觀察》節目報導,王某某被控在申請移民時向外國情報機構提供了包含涉密信息的文件。這些行為引發了中國國家安全機關的高度關注,最終導致其被指控為間諜並被定罪。

新版《反間諜法》於7月1日起生效,共包含6章71條,明確規定了間諜行為的6種類型及其法律後果。該法律的施行被視為中國加強國家機密保護和對內外威脅的回應,同時也引起了一些法律專家和普通民眾對個人自由可能受到侵犯的擔憂。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律師在接受自由亞洲電台採訪時表示,新法律將大量信息定義為涉密,增加了普通公民可能無意中違反間諜罪的風險。該律師批評稱,現行法律中關於何為涉密信息的定義模糊,很多公開可獲取的信息也被劃入涉密範圍。

中國國家安全機關近期頻繁公佈間諜案件,旨在對內外傳遞警告和震懾。此類案件的曝光數量預計將會增多,涵蓋各個領域,包括官方、民間、企業、外交和新聞等行業。北京獨立媒體人士高瑜認為,這些公佈的案件旨在對外顯示中國對國家安全的重視,同時對內加強政策執行和法律遵守的警示。

中紀委駐中央外事辦紀檢監察組長張際文在《中國紀檢監察》雜誌上發表的文章進一步強調了對外工作領域風險的關注,指出外交外事幹部面臨較高的被滲透和拉攏的風險,反映了中國在對外關係上的謹慎態度。

隨著新《反間諜法》的實施,預計中國對間諜行為的審查和懲處將更加嚴格。這一趨勢也可能會影響國際企業和外國公民在中國的行為,他們需要更加注意遵守中國的法律和規定,避免涉及敏感信息的傳播。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