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走過人生四分之一的忠告:留下青春無悔的歷史

  • 時間:2024-01-29 21:00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走過人生四分之一的忠告:留下青春無悔的歷史
年輕人應該勇敢追求目標,不畏懼任何遙遠的夢想。(示意圖:pexels圖庫)

筆者曾聽過這樣一句話:「廿五歲以後就要開始定性。」何謂定性?即指成為成熟的人,學會顧家、承擔責任,並專注於重要的事情。過了廿五歲,就不應再時時刻刻只想著玩樂,不再是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做事時也不能只憑一時的衝動而不考慮後果。

筆者從未想過,時間竟如此快速流逝,不知不覺就過了廿五年。筆者最早的記憶是四歲那年,在便利店前跌倒並大哭。小時候,每次跌倒都有母親在旁幫筆者拍去身上的灰塵,也會幫筆者處理傷口。人生,不就是在不斷跌倒與爬起中成長的嗎?原來,筆者就這樣跌跌撞撞地走過了廿五年,尤其是2019年之後的時間。在這段成長路上,母親和家人一直在旁守護,直至近幾年,他們也開始漸漸減少對筆者的照顧。

「廿五歲以後要開始定性。」這句話促使筆者深思。定性後,待人接物需要更加圓滑,處理事務要學會變通,並且要「敏於事,慎於言」。做事時需更加小心謹慎,不能再只憑衝動而不考慮後果。更重要的是,要看清人世間的險惡。踏入社會後,即使跌倒,也不再有家人們在旁撫慰,也無人能為你治療傷口。唯有靠自己,一一克服困難。筆者認為,定性後,不僅是自身成熟的象徵,也意味著不再有人會時刻在旁提供援助。

雖然這句話似乎將定性的年齡定在廿五歲之後,筆者卻認為,一個人的定性時機應由其個人經歷和成長過程所決定,每個人的時機都是獨一無二的。

回溯到八十年代的香港,當時經濟剛開始起飛。許多家庭的孩子會主動幫助父母分擔工作,他們或許在做「穿膠花」的工作,或是在工廠勞動,或是從事搬運貨物。在他們中間,並不是所有人都已經二十歲,有些甚至在十歲就開始承擔家庭責任。因此,一個人開始定性的時間,並不僅僅是在二十歲之後,而是受到時代背景和個人經歷的影響。

對於今天的筆者來說,不需要像那些孩子一樣為家人分擔工作負擔,只需努力學習即可。然而,筆者現在的「懂事」,與「定性」相距甚遠,仍然保有一份青春的衝動和固執己見的任性。

筆者希望,在青春的含苞待放階段,能夠充分享受那份衝動的時刻,無悔地在青春的黃金時光中奔跑,懷抱著家庭的支持,勇敢追求目標,不畏懼任何遙遠的夢想。在這個無重擔的年紀,筆者想要瀟灑地做自己認為對的事,不必過於世故,堅持自己的選擇。等到真正定性之時,筆者將平靜地遵循社會規則,接受追求夢想需要付出的代價。

筆者害怕有一天,在真正定性之後,會忘記那個充滿熱血和汗水、只憑感覺和衝勁前行的自己。

即使未來的生活充滿挑戰,筆者也希望能夠好好保護那顆放在玻璃瓶中的種子,每天抽空澆水,讓它繼續發芽、茁壯成長。這是對廿五歲後的筆者的一個提醒,提醒自己保留那份純真,即使失去了年輕的氣勢,也要堅守自己的原則。

趁現在還有青春的尾巴,請好好抓緊它,瘋狂任性地度日吧!總有一天,你會回頭感激廿五歲前那個渾身衝勁的自己,為你留下一段青春無悔的歷史。

作者》NO OFFENSE BUT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