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海峽對岸,中共要求人民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主義的偉大旗幟,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要做到維護黨中央的權威、維護總書記領導核心的權威,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領袖定於一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要緊密團結在核心的周圍。
但是在台灣,高舉的是民主自由的旗幟,是以人民的幸福和願望為指導,也就是李登輝前總統所說的民之所欲、長在我心。各級公務人員的領導核心,就是選票,定於一尊的,只有人民。在台灣,沒有那麼多繁文縟節的政治術語和概念,也不需要無休止的政治學習,更不需要向誰看齊,或者擁護什麼、反對什麼。社會可以有不同思想,不同言論,沒有人因此被控告煽動顛覆國家政權、不出席就職典禮的地方縣市首長,也不會被扣上不與中央保持一致或者妄議中央的帽子。因為地方首長的權力不來自中央,而是來自人民和選票。
就算是不同政黨,相互之間也有合作和尊重。國民黨籍的立法院長韓國瑜,要向民進黨當選的賴清德、蕭美琴頒授國璽、榮典之璽、正副總統印信。到了今年年底的雙十國慶,國慶大會也將是由立法院長來主持。賴總統曾經這樣評價立法院韓院長:百年難得一見的政治奇才。綠營的總統、藍營的議長,共同為中華民國慶生,背後的意義值得珍惜。
沒有錯,在立法院中,就在前幾日,因為國會改革法案,朝野立委大打出手,骨折者有之,腦震盪者有之。你可以嘲笑,你可以諷刺,你可以挖苦,但是你不能否認:因為所有的代議士,他們不是表決機器,不是只會鼓掌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這些台灣的立法委員知道自己肩負選民付托,知道自己為何發怒,知道自己為何要打架。因為這背後,是他們最高的核心、最高的權威:人民與選票。
在海峽對岸,有所謂四個意識——核心意識、政治意識、大局意識、看齊意識,簡而化之,就是忠於領袖,忠於黨中央。但在台灣,如果你一定也要總結出四個意識,那麼核心意識就是選票意識,政治意識就是民主自由,大局意識就是台灣前途,看齊意識就是民之所欲。如果台灣一定要有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那麼這個紀律就是對中華民國的忠誠,這個規矩就是對台灣這片土地的熱愛。
1988年,當李登輝繼任總統時,就職典禮只在總統府大禮堂中舉行,參加者只是權力核心中的數人。到了1996年第一次總統民選以及2000年政黨輪替,總統就職演說已經改為在公共開放的廣場和空間。這一路走來,很多人付出了艱辛和努力。這種努力,有古寧頭戰役時在硝煙中飄揚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有八二三戰役時不畏共軍炮火的各省籍官兵的勇敢,有爭取百分百言論自由的烈火,有面對鎮暴部隊時高雄《美麗島》雜誌支持群眾的無畏。這一切,都化為1990年不屈的台灣百合。
2014年,時任台南市長的賴清德在中國上海復旦大學座談時,公開提及1989年六四民主運動時期,復旦大學學者聯署支持學生的往事。六四迄今,已經三十五年去過了,有人希望三十五年成一夢、紅色江山代代傳。但依然有很多人為六四、為歷史的真相努力拼搏。敵視台灣民主與民選政府的,是六四時的坦克,是無數飛彈,但更是黨天下、家天下的恐懼、狹隘和專橫。所以,這些人始終無法面對一個民選、充滿自信的中華民國政府,儘管這些人整日將自信當作口號。兩岸之間,不論是維持現狀還是未來邁入政治深水區的對談,終究要碰觸最為核心和靈魂的議題:專制獨裁與一黨暴政,與台灣的安全、與兩岸人民的福祉格格不入。一個連自己人民都不善待的政權,又如何會善待台灣人?所以,六四不平反、暴政不終結、飛彈不撤除,兩岸任何所謂官方交流、協商,都只是統戰的門面與伎倆。
新任正副總統就職了,我們在敬祝他們朕躬康泰、中華民國國運昌隆的同時,更要勿忘中共軍機仍在饒台,中國大陸無數受壓迫的人仍在為自由而反抗。我們更應該告訴台灣社會中一些嚮往對岸的人:你們一直所反對的,其實在彼岸;你們一直所追求的,其實在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