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領導人峰會27日達成共識,三方將加速FTA談判。對此,學者今天(28日)指出,中日韓都屬於RCEP成員,產品流通早已享有關稅優惠,未來中日韓FTA談成將是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至於對台影響則會是以傳產為主,不過,因時空環境改變,近年中國多項產品產能開出、中國疫情解封後需求持續不振,加上民主陣營聯手抵制中國的氛圍,中日韓FTA即便談成,對台灣產業實質影響已經有限。
中日韓FTA談判在2019年進入第15輪談判,不過因二戰時期日本徵用韓國勞工強制勞動賠償爭議,日本在同年7月,對韓國宣布半導體材料出口管制,雙方引爆貿易戰,使得中日韓FTA談判停擺。不過,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南韓總統尹錫悅、日本首相岸田文雄27日在南韓首爾舉行領導人峰會,三方會後發表聯合聲明,同意加速推動中日韓FTA談判,盼能達成「自由、公平、全面、高品質和互利」的目標。
針對中日韓FTA談判重啟,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28日表示,一旦中日韓FTA談成,對台實質影響已經有限。他分析,中日韓都已經是RCEP成員,成員國間多項產品都逐步降至0關稅,中日韓FTA象徵意義將大於實質意義。另一方面,台灣強項的電子產品透過資訊科技協定(ITA)享有零關稅,而影響較多的會是機械等傳統產業。
不過,邱俊榮也強調,當前時空環境已經不同,因為中國在多項產業,包括傳產都已逐漸建構自有產能,使得台灣機械業銷中比重逐步降低,中日韓FTA對台實質影響有限。他說:『(原音)機械在內的這些傳產,事實上這麼多年下來,中國自己也都已經有相當大的產能,他的產品雖然還沒有那麼好,但是也已經有相當的競爭力了,所以這個市場其實對於我們來講就沒有那麼大的吸引力,更何況這兩年你看到在疫情結束以後,中國市場幾乎是沒什麼需求,即使你0關稅以後,東西是不是能賣到中國市場去,其實也不無疑問,也就是說在時空環境改變之下,這些影響對台灣來講幾乎已經是微乎其微了。』
邱俊榮指出,中日韓FTA距離談成仍有好長一段路,且韓國在中韓FTA上路後,市場受到中國嚴重侵蝕,加上美國持續拉攏民主陣營國家抵制中國,日、韓都不見得有心真的要與中國談F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