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中國南方水患嚴重 社會捐贈驟減

  • 時間:2024-07-11 09:08
  • 新聞引據:自由亞洲電台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中國南方水患嚴重 社會捐贈驟減
2024年7月2日,湖南省岳陽市遭暴雨襲擊,建築和街道被洪水淹沒的鳥瞰圖。(AFP)

自由亞洲電台報導,自6月中旬以來,中國南方多省遭受洪水災害重創,但與往年不同的是,社會捐款和救災響應明顯減少。專家和觀察人士分析,這一現象背後反映了中國經濟下滑、民眾收入減少、對官方慈善機構信任度下降等多重因素。

中央撥款與地方籲捐並行

面對洪災,北京中央政府多次撥款救援。自進入汛期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持續強降雨,洪水威脅包括湖南、江西、湖北、廣東等多個省份。僅6月和7月,財政部和應急管理部就分別向受災地區撥款人民幣8.48億元(約新台幣37億元)、3.64億元和4.96億元。7月5日,洞庭湖一線堤防決口,導致7680名民眾緊急轉移;7月6日,平江縣九峯水庫大壩發生滲漏險情,當地已轉移千餘名居民。各地政府呼籲社會各界捐款捐物,幫助災區重建家園。

災民對政府救援質疑

然而,災區民眾對捐贈的信心不足。華容縣團洲鄉的災民陳先生(化名)認為,捐贈物資一旦到達政府手中,老百姓可能難以受惠。他表示,政府救援有限,民眾獲得的物資少之又少,甚至有抗洪人員得到的救援物資比災民還多。他建議,捐贈應該直接對接受災家庭,以確保物資能真正到達需要的人手中。

社會捐贈驟減的原因

《中國慈善家雜誌》指出,今年社會捐贈額明顯下降。儘管騰訊、阿里巴巴、字節跳動等大公司響應,但整體企業捐款額仍大幅減少。與2023年京津冀水災的72家企業捐贈超過10億元相比,本次水災僅有閩、粵本地企業及部分商會、機關單位參與,捐款額遠不及往年。

經濟狀況不佳影響捐款

經濟下滑和企業困境是捐款減少的主要原因。旅美企業家孟軍和胡力任均指出,疫情後經濟疲軟,企業倒閉和失業率上升,導致企業無力捐款。曾經在經濟狀況良好時期,企業捐款能獲得減免稅收等政策優惠,但如今企業財務狀況不佳,政府也無法逼迫其捐款。此外,富豪和外資撤離、中國經濟停滯等因素進一步削弱了慈善捐款的能力。

民眾對慈善捐助興趣缺缺

普通民眾對慈善捐助的興趣也在減弱。旅美中國留學生李雍(化名)表示,政府對輿論的控制導致災情信息不透明,民眾對災害新聞逐漸「免疫」。上海退休人士郭先生(化名)認為,收入減少、怨氣增加是民眾不願捐款的主要原因。此外,2011年「郭美美」事件使公眾對慈善機構的信任度下降,擔心捐款被腐敗官員或利益集團侵占。

明星與企業都面臨壓力

除了企業捐款減少,演藝界明星在本次救災行動中也表現沉寂。過往明星積極參與救災,發揮引領作用,但今年尚未見明星主動發聲。旅美企業家胡力任指出,明星和企業在捐款後容易成為社會矛頭,面臨稅務查賬等壓力,這也阻礙了其捐款的積極性。

慈善公益的挑戰與未來

中國的慈善捐款歷史悠久,但仍面臨諸多挑戰。政府主導的慈善機構效率低下、透明度不足,使得民眾對其信任度低。儘管網際網路提高了公益效率,如「輕鬆籌」、「水滴籌」等個人求助性募捐平台興起,但整體慈善行業仍需專業、高效、透明的運作模式來提升公信力。

旅美企業家胡力任總結道,中國的慈善捐款像一門生意,官員涉及腐敗,導致社會道德崩壞,民眾對他人的苦難漠不關心。未來,中國慈善事業需解決誠信危機,提升透明度和專業度,才能重獲公眾信任,實現真正的社會互助。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