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的垃圾時間論」最近成為中國社會的流行詞,並遭官媒駁斥。時事評論人徐全表示,官方與其批判,不如用更加誠實的態度,去面對目前的經濟困境,緩解民眾對當前局勢的焦慮,不要再讓更多民眾「躺平」。
生活「三座山」 人人擔憂一夜返貧
「垃圾時間」原本是指體育比賽當兩隊比分懸殊到難以改變勝負,剩下的比賽時間就成了所謂的「垃圾時間」;而近期在中國社會,民眾卻在熱議「歷史的垃圾時間論」。
時事評論人、軍史學者徐全指出,當人民感覺整個國家處在潰敗的狀態,而自己沒有任何改變命運的可能性,就以「歷史的垃圾時間」,來表達對時代的哀怨與感嘆。
他提到,「歷史的垃圾時間論」會在中國大陸引發熱議,主要是日前有一名中金公司的30歲女員工輕生,原因來自工作等各方面的生活壓力,這也反映出中國大陸經濟下行、民生疾苦的縮影。
徐全指出,中國大陸社會階層的流動,基本上來自3個群體,大學畢業留在大城市工作、從農村進入城市工作,以及原本就生活在城市的基層,這些在城市的中產與基層的民眾,其實對「歷史的垃圾時間」等流行詞最有感,因為他們身上背負著中國大陸人民的「新三座大山」,也就是「教育」、「住房」、「醫療」等3大壓力,在城市奮鬥的人,可能因為生一場病,積蓄就沒有了;買房子付個頭期款,生活就要掉入艱難狀態,一夜之間就可以返貧。
徐全:『(原音)所以說對於夾心階層而言,尤其是在城市打拚的民眾,他們其實會對「歷史垃圾時間」這個概念非常的有感,因為他看不到生活的盡頭跟期望,他並不知道可能他奮鬥幾十年以後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所以這個部分其實對他們的情感、情緒上的影響,會非常非常的大。』
經濟困境 誠實面對才是上策
徐全表示,北京官媒駁斥「歷史的垃圾時間論」,認為這些人沒有看到國內目前的大好形勢,沒有看到國力是在蒸蒸日上,但與其批判民眾的論點,倒不如去緩解民眾對當前局勢的焦慮。
徐全:『(原音)批判「歷史垃圾時間」,這個是文宣系統的一種反應,它試圖想強化凝聚民心士氣,可是經濟社會發展有它特定的規律,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的事物是不可能用文宣就可以去改變的,客觀的現實跟客觀的狀況,也不是用宣傳就可以把它給將不好說成好,所以我認為北京官方的文宣體系,他可能更要想一想,如何去面對目前經濟較為困難的局面,然後反而從經濟面著手,用一個更加誠實的態度,去面對目前經濟艱困的現狀,這樣的話,比較之於批判「歷史垃圾時間論」要來得更正確、更有效。』
愈多人躺平 會撼動中共政權?
他指出,「歷史垃圾時間論」的出現與熱議,最大的影響就是會讓更多的民眾想「躺平」,但一旦躺平的人愈來愈多,社會將不再有動力,即使撼動不了中共政權,也必定讓民心更加背離政府,不會想相信官方說的話。
徐全:『(原音)是不是會導致中國大陸政權不穩,這個無法判斷,因為當年文革的時候,整個毛澤東時代文革的時候,整個經濟都崩潰掉了,國民經濟,他政權不動如山;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歷史垃圾時間論」的擴散,其實會導致民眾對於官方的敘事、對於官方話語會愈來愈有距離,民眾跟官方的心理距離、情感距離會愈來愈大,因為躺平意味著他開始過自己這種非常平凡的生活,他不再被官方的宏大敘事所影響,也就是官方所講的中國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然後奮鬥啊,這些東西民眾都會採用比較疏離的態度去面對,一旦這樣的時候,它會讓官方的執政基礎、民意基礎萎縮,這個是不爭的事實。』
他提到,網上最近流傳中國大陸有間寺廟設立了交響樂團,雖然是個業餘團體,但演奏水準很高,經常受邀到歐美各國演出,而且從指揮到團員都是僧侶,令網友熱烈討論,現在是出家人去接觸交響樂,還是社會「內捲」到連學音樂的人都選擇出家了,這樣的討論過程看似好笑,卻反映出社會內捲情況真的非常嚴重,而且愈內捲,就愈躺平。
他也談到,中國大陸人民的耐受力和承載力超乎其他民族,東方文化對於「苦難美學」有種崇拜與欣賞,這在中國文化更是如此,因而讓許多中國大陸人民始終深信,愈是艱苦的日子,勒緊褲腰帶,咬牙也能挺過去。他說,現在連他老家附近賣龍蝦的店家都開了微信視頻公眾號,代表整個經濟活動的範圍和影響性在縮小,他呼籲中國大陸民眾,顧好存款,謹慎消費,盡可能不要參與投資,才能過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