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新社18日報導,美國共和黨籍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本週對於一旦重返白宮,美國在他的第二個任期是否會捍衛台灣免受中國入侵表示懷疑,他說就像烏克蘭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盟國,台灣需要支付保護費。
美國長期以來對防衛台灣維持所謂的「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雖然民主黨籍現任總統拜登(Joe Biden)明確表示,一旦需要他將會出手干預。
北京已表示,絕不放棄以武力來控制台灣,並升高有關統一「無可避免」的言論。
川普在接受「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訪問時,當被問到如果贏得11月大選是否會保衛台灣時,他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將這個議題置於他的外交政策「交易性」作法中。
川普表示,他非常了解並尊敬台灣人民,但「他們確實拿走了我們大約百分之百的晶片業務」,他認為台灣應該付給美國保護費。
川普說,「你知道我們和保險公司差不多,台灣沒有給我們什麼」。
台灣是關鍵半導體產業強國,生產推動全球經濟所需的大部分先進微晶片。
拜登政府17日反駁川普的說法,國務院發言人米勒(Matthew Miller)告訴記者,台灣一直自費加強自我防衛,台灣從美國購買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軍備,支持了美國的製造業、工業和技術。
美國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專家韋恩(Ali Wyne)表示,許多在川普任內為他提供建議、並可能在他競選重返白宮時提供建言的人士認為,美國最重要的地緣政治目標就是阻止中國入侵台灣。
韋恩指出,「儘管如此,川普近來的言論突顯出他對外交政策的交易性作法,並可能會引發台北的不安」,台北正日益憂心台海兩岸的軍事力量平衡、以及華盛頓和北京之間戰略競爭加劇。
韋恩並補充說,考慮到川普對美中關係以貿易為核心的看法,重返白宮的川普政府可能會更積極且徹底地實施去風險化(de-risking)的措施。
這位共和黨總統候選人一直嚴厲批評美國的盟友們,未能支付「公平」的國防費用。
川普在今年初曾引發軒然大波,當時他說會「鼓勵」俄羅斯攻擊沒有履行財政義務的北約成員國。
川普此言實質上對華盛頓對北約第五條款(Article 5)的承諾提出質疑。這項條款是北約集體防禦的核心,也就是任何成員國遭受攻擊時,視同對全體成員的攻擊。
本週在密爾瓦基(Milwaukee)登場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RNC)所通過的2024年共和黨黨綱中,並未提到台灣,只有簡短的誓言「抗衡中國」。
雖然華盛頓在1979年與台灣斷交,轉而承認北京,但美國仍是台灣最強大的盟友和主要武器供應國。
作為一項重大的政策轉變,華盛頓最近准許對台灣直接提供軍事援助,而不只是向台灣出售武器。
美國國會4月底通過一項延宕已久的法案,撥款80億美元用來抗衡中國,其中包括對潛艇的投資和援助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