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解讀中國新聞不是占卜、也不是文學創作 —「習近平中風」傳言分析

  • 時間:2024-07-21 16:50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解讀中國新聞不是占卜、也不是文學創作 —「習近平中風」傳言分析
央視播出中共總書記習近平20日到越南駐北京大使館弔唁越共總書記阮富仲逝世畫面,但仍難止住習近平中風傳聞 。(翻攝央視)
引言 任何政治傳聞都需要在理性邏輯和經驗法則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否則就會淪為比意識形態宣傳本身還要滑稽的笑話。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期間,關於習近平是否中風的傳聞此起彼伏。即便是中共全會落幕、習現身會場、弔唁已故越共總書記阮富仲,很多人還是認為畫面中的習近平只是一個替身。中國官場固然有其神秘性,因此給中國新聞觀察和評論帶來難度,但並非沒有方法可循。我們固然可以理解流亡異議人士想去北京吃烤鴨的心情,但如果總用無事實根據的傳言來解讀中國時事、宣洩心中情緒甚至以此作為分析中國社會的視角,那麼這和晚上7點半在住家樓下納涼、月薪3000人民幣、卻高喊要解放台灣、消滅美國的叔叔嬸嬸,有什麼分別呢?

  

中共慣例:中央全會畫面本就是會後發佈

很多人認為習近平中風,是因為中央全會期間沒有會場畫面。如果是販夫走卒這樣理解固然無可厚非。但許多從事中共研究的學者前輩、或本就是中國大陸出身的精英人士也相信這種說法,實在讓人費解。

中國的中央層級會議,按照主題、規模有幾種不同分類。規模最大的固然是被稱為民主樣板戲的年度全國兩會——人大、政協全體會議。另一個重要的大會是5年一次的全國黨代會。黨代會、人大會、政協會,由於參與列席人數達數千人,來自全黨、全國、全軍、全國各條戰線、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所以事前醞釀準備、中間全部過程,會讓媒體採訪。因為這三類會議帶有強烈的表演性質和權力追認性質,是對已經形成的政治決策進行認可、蓋章,是一種政治集體行為。用中共的話說,是「黨和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

另一種會議是事後才發佈新聞的。包括專門工作會議(如經濟工作會議、政法工作會議)、全體中央委員和後補中央委員參加的中央全會、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等。這一類會議,規模越小,越顯得重要,公開化程度越低,通常都是在會議結束之後形成決定、決議、公報等中共黨內規範,才會對外發佈正式的會議過程內容和資訊。中央全會的部分,事前發佈的只有召開時間,但會議具體情形和成果,都是由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在會後「受權」(不是授權,是受權,寓意是接受中共中央的委託權和授予)發佈。這是中共建政以來的文宣傳統,幾乎沒有變更過。用黨代會、全國兩會的思維去套用中央全會,在方法論上根本不對。

以中央委員會名義發唁電 屬最高層級

中共全會後,其親密夥伴、戰友、同志越共總書記阮富仲過世。阮富仲參加過越南統一戰爭,是越共黨內的親華派和保守派,打破越共政治傳統三度擔任總書記,用打貪的方式剷除異己。從事馬列主義理論研究出身的阮富仲,生活清貧,頗受北京親睞,也是越南底層民粹的崇拜對象。中共二十大後第一個訪問中國的外國領袖就是阮富仲。這種根正苗紅、熟讀馬列、參加過革命戰爭、保持艱苦樸素作風、絕不離經叛道的老資格共產黨人,正是當今北京要大力模範、塑造的紅色典型。

阮富仲向馬克思報到之後,中共中央向越共中央發出唁電,唁電結尾更以「阮富仲同志永垂不朽」表達了中共的悲傷。很多海外流亡異議人士認為,越南以前的總書記永垂不朽之後,都是由中共總書記用本人名義發電報致哀;這次不是習近平本人發電,而是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名義,說明習近平一定中風了。這種說法既不了解中共歷史,也背離常識。

從歷史角度看,以總書記個人名義發唁電給兄弟黨的總書記,層級遠遠比不上以中央委員會名義發唁電給兄弟黨的中央委員會。僅舉一例,1953年蘇共領袖史達林過世,北京方面就是以中共中央名義發電給蘇共中央,而不是用毛澤東個人名義發電。而且,在中共政治術語中,不是誰都能用「永垂不朽」這個詞。只有「偉大、傑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才能用上這個謚號。所以,中共中央給蘇共的史達林逝世唁電,結尾也是「永垂不朽」。因此,以中共中央名義發信,恰恰體現了中共對阮富仲的重視。你可以說中國什麼東西都是假的,但中共哀悼阮富仲的心情絕對是真的。就如同習近平在越南駐中國大使館弔唁時所說的:「阮富仲同志的逝世使我們失去了一位中越關係推動者和社會主義事業同行者,令我們非常悲痛。」這背後的情感辛酸,結合越共即將開始的權力重組、親華派與親西方派的再度對壘,北京哀戚之心溢於言表。

而從現實邏輯上看,就算習近平真的中風,以他名義發出的電報、簽署的公文,還是會一切如常發出。畢竟,唁電是一種行禮如儀的文本。所以,用唁電署名來判斷習近平是否中風,完全沒有邏輯。

如真中風 外國駐華記者會感知 民眾生活亦有變化

共產國家政局波詭雲譎,但並非沒有觀察的切入點。假如習近平真的中風,有兩類人會產生直接感知。一是外國駐華記者;另外就是普通中國民眾。

1956年蘇聯共產黨的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舉行秘密會議,全盤否定史達林。最先得知消息的就是駐莫斯科的西方記者。他們將赫魯雪夫的秘密報告全文刊載在報紙上。不論是中共還是蘇共,就算是在嚴密的體制,也會有派系紛爭。這種紛爭會令外媒記者成為鬥爭的窗口。因此權威人士、不具名消息人士在共產國家同樣存在。如果外國駐華記者都沒有任何反應,則所謂中風,真的是空穴來風。

其次是中國民眾。一旦真有中風,則公眾活動、各級地方政府黨委的官方會議、既定日程安排,都會受到巨大影響。甚至連大街上的標語口號,也會出現很大變化,很可能一夜之間就會消失。可謂是瞬間就「換了人間」。但這一切始終沒有發生。

中國新聞與中共研究不是文學創作

流亡海外的人士日思夜想到北京吃烤鴨、喝二鍋頭,心情可以理解。從事中共研究和中國新聞解析的人士,判斷問題的首要視角是專業和理性。畢竟,這是專業,不是名嘴表演、侃大山、擺龍門陣。中國新聞解讀和中共研究,需要對中國社會結構、民情社情、經濟發展、中共黨史有著非常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更要對中共政黨文化與當代中國特色有全面掌握。

否則,如果只是用文學創作和占卜的思維去分析中國政情,覺得今年是反攻大陸的關鍵年、明年是反攻大陸的決勝年、後年是反攻大陸的勝利年,那麼這和八股文宣有何分別?長此以往,既是丟了手藝,也會砸了招牌、失了面子。那麼,這和晚上7點半在住家樓下納涼、月薪3000人民幣、卻高喊要解放台灣、消滅美國的叔叔嬸嬸,有什麼分別呢?

文:專欄作家 劉國忠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