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乎市場預期降息,日媒報導,此舉是為擴大內需所採取的行動,但因人民幣貶值壓力,及銀行盈利惡化,貨幣寬鬆的空間縮小,這次降幅僅為0.1%,凸顯中國人民銀行(央行)的困境。
中國央行昨天宣布,下調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及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減幅同樣是10個基點(0.1%)。路透社形容,中國降息超出市場預期,並引述專家稱中國央行較美國聯準會先降息,反映中國政府承認經濟面臨下滑壓力。
日經中文網今天報導,18日閉幕的中共第20屆三中全會上確認了加快擴大內需的方針。在21日公布的決定全文中呼籲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
中國人民銀行次日隨即決定降息,雖然旨在刺激企業和家庭的資金需求,促進經濟活動,但LPR降幅僅為0.1%。與已開發國家普遍的0.25%相較之下偏小。
日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的首席經濟學家西浜徹認為,降息幅度僅為0.1%,呈現出為了實現共同富裕而不允許金融市場失控這一態度,對於降息的效果「將很有限,只能看部分大城市能否產生效果」。
報導指出,中國難以實施大規模貨幣寬鬆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人民幣的貶值壓力。人民幣兌美元匯率7月22日受中國人民銀行進一步降息等影響,跌至1美元兌7.27元左右。
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受美國貨幣緊縮影響,2023年9月創出15年9個月以來的新低。人民幣在隨後的2023年末之前有所升值,但從2024年初開始再次延續貶值趨勢。如果放任人民幣貶值,可能會加速資金外流。
另一個原因是商業銀行盈利惡化。由於內需停滯,銀行的新增貸款停滯,顯示銀行盈利能力的利差一直在縮小。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3月,商業銀行整體的利差降至1.54%,創歷史新低。
且這一數字已經低於銀行業界團體、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為謀求經營健康而設定的1.8%的警戒線。如果中國人民銀行大幅降息,可能會壓低銀行貸款利率,導致利差進一步惡化。
報導認為,中國降息是依照擴大內需的方針所採取行動,但降幅僅為0.1%。從人民幣貶值壓力可能會加速資金外流及銀行盈利的惡化,凸顯貨幣寬鬆操作空間縮小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