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長彭啓明今天(8日)在「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報告中指出,極端氣候在台灣已成為日常,高溫日數及降雨強度持續增加將對台灣許多產業及農業造成極大衝擊。彭啓明表示,為因應氣候變遷造成的衝擊,政府除了注重「防災」及「淨零」外,也會更加重視「調適」,希望中央、地方能合作,編定預算且將其法制化。
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今天召開首次會議,環境部長彭啓明在會中報告「氣候變遷對全球及台灣的影響衝擊評估」。
彭啓明指出,極端天氣在台灣已成為日常,包括2020年高溫破120年來紀錄、連續3年沒有颱風,而近2年的颱風則帶來驚人風力及雨量。台灣氣溫持續上升,平地高溫日數將持續增加,在全球減碳失敗的情境下,全台平均增加75天,夏天將長達半年,冬天只剩下2、3個月左右,且最快在2065年就沒有冬天;台灣降水強度則在增溫4 °C下平均增加40%,將對許多產業及農業造成很大的衝擊。
另外,彭啓明指出,未來侵襲台灣的颱風數量可能減少,但風力及降雨強度將增加,造成的傷害恐怕會越來越嚴重。在極端氣候下,台灣西半部暴雨機會將顯著增多,坡地災害風險提高,民眾心血管及重度憂鬱症的發生機率也會隨著溫度增加而上升,空氣品質也可能因此變差。
為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種種挑戰,彭啓明表示,除了「防災」及「淨零」外,未來會更加重視「調適」,目前已在賴清德總統的「國家希望工程」政策下加入「健全調適行動之執行管考機制」,將由經濟部及環境部跨部會積極推動。彭啓明:『(原音)我們現在防災、淨零跟調適要三位一體,這符合總統的韌性永續國土政見,過去防災是防災,淨零是淨零、調適是調適,防災跟淨零台灣已經有經驗,也編列了相關預算跟經費,可是調適可能複雜很多,需要強化風險評估跟提升經費配置,目前這是我們未來應該可以積極的加強的地方。』
彭啓明指出,健全國家調適行動的執行管考機制非常重要,希望中央與地方能共同合作、積極執行相關方案,並建議中央與地方編定調適預算,且將其法制化,以提升氣候調適科研及能力建構量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