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伊斯蘭主義組織「哈瑪斯」(Hamas)的領袖哈尼雅(Ismail Haniyeh)7月底在伊朗首都德黑蘭遭到暗殺身亡,消息震驚國際。哈尼雅是巴勒斯坦反抗運動的重要人物,並多次與以色列談判加薩停火,一般認為他的死將對以巴衝突帶來影響,甚至牽動中東地緣政治發展。
近代伊朗、以色列關係 從朋友變成敵人
巴勒斯坦伊斯蘭主義組織「哈瑪斯」領袖哈尼雅7月30日在前往德黑蘭參加伊朗新總統的就職典禮後,隔天在下榻飯店遭人暗殺,目前仍無人承認犯案,而伊朗將哈尼雅的死歸咎於以色列的「恐怖主義猶太復國主義政權」,並誓言報復,中東情勢面臨一觸即發。
伊朗自1979年伊斯蘭革命以來,這幾十年中不斷與以色列發生衝突。事實上,在1979年以前,以伊兩國雖然信仰不同,但關係友好,以色列甚至從伊朗進口大量石油,並協助伊朗成立特務組織;當時伊朗國王巴勒維(Mohammad Reza Shah Pahlavi)政府採取親西方政策,推動現代化,史稱「白色革命」。但在貪腐等問題導致民怨後,保守派推翻國王廢除君主制,擁護宗教領袖何梅尼(Ayatollah Ruhollah Khomeini),成立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Islamic Republic of Iran),並成為政教合一的極端保守國家,更將以色列視為聖城耶路撒冷的非法占領者,雙方自此軍事衝突不斷。
哈瑪斯領袖被暗殺 加薩停火渺茫
伊朗所支持的哈瑪斯組織去年10月意外對以色列發動跨境攻擊,以色列統計導致1千多名平民死亡,並引發以色列對加薩發動戰爭,持續至今。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費納(Jon Finer)曾經表示,儘管缺乏直接證據,但美方認為伊朗過去幾十年來向哈瑪斯提供武器、軍事訓練和經濟援助等,「廣泛參與了」攻擊以色列的行動。
哈瑪斯領袖這次在德黑蘭遇刺,再次升高中東緊張,其中直接受到影響的,是加薩停火談判。專研伊朗與中東局勢的輔仁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陳立樵指出,以哈要達成停火的希望渺茫,因為以色列自1948年建國以來,雖然經歷了多次戰爭,但大多時候處於戰勝狀態,在該地區「占有絕對的優勢」,而即使停火也難持久。陳立樵說:『(原音)所謂的停火,勉強只是說在現階段稍微停一下,但是可以看到這幾十年來,這些所謂的戰爭或是對抗,其實都沒有停過。』
中東局勢升溫 可能爆發全面戰爭?
不過,儘管中東情勢可能升級,但陳立樵認為,這些國家的領導者應該不會輕易訴諸武力來解決爭端。他認為,雖然伊朗必定會對以色列的作為有所回應,但即使伊朗發動報復,周邊的阿拉伯國家也未必會支持全面開戰。
如果伊朗對以色列發動攻擊,中東議題專欄作家、「說說伊朗」創辦人張育軒分析認為,即便如此,伊朗也不具備全面開戰的理由,一來由於哈尼雅不是伊朗人;再者,伊朗的外交和軍事政策一直以來都是透過代理人去牽制對手,未必希望自己涉入大規模衝突中。而對以色列而言,全面戰事也不符合以色列的利益。張育軒說:『(原音)不符合以色列的利益,因為它不可能時時在各方面,在北部面對黎巴嫩,在葉門面對胡塞組織(Houthi,又稱青年運動),在東邊又面對伊朗,這樣是多線的,包括加薩的哈瑪斯也並沒有完全被消滅。』
以色列中東外交關係跟著拉警報?
哈尼雅被暗殺事件也可能對以色列與中東建交前景帶來衝擊。2020年,在美國居中斡旋的「亞伯拉罕協議」(Abraham Accords)下,阿聯、巴林和摩洛哥與以色列實現了關係正常化。沙烏地阿拉伯原本也有意和以色列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以換取以色列支持巴勒斯坦建國,並取得美國的安全保障,但這個建交進程已因加薩戰爭而暫停。
中東戰局若是進一步擴大,阿拉伯國家的立場可能隨時改變。陳立樵教授分析指出,以色列在與阿拉伯國家關係正常化上採取「避重就輕」策略,刻意選擇與那些過去沒有直接衝突的國家建交,而這些關係主要建立在以色列和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強勢之上。陳立樵說:『(原音)有沒有可能因為接下來的狀況,而改變這些阿拉伯國家的立場,畢竟無論是跟美國靠攏,過去也都是因為一些現實利益考量,而必須跟美國靠攏,但是往後如果有一些新的狀況在扭轉的話,也許以色列沒那麼強勢了,或者說也許美國對以色列的協助也沒有那麼必然的優勢,是不是阿拉伯國家會有一些變化,我們在往後可能會有一些需要觀察的面向。』
俄中搶進中東 壓倒美國勢力
事實上,中東局勢不只涉及美國利益,中國與俄羅斯近來也對中東事務頻頻表態。從巴勒斯坦各派系7月底在中國斡旋下簽署「北京宣言」、推動內部和解,到哈尼雅被殺後,俄羅斯國安會祕書長蕭依古(Sergei Shoigu)8月5日拜會伊朗總統裴澤斯基安(Masoud Pezeshkian),決心擴大兩國戰略夥伴關係,這些在在顯示俄中對中東的積極野心。
俄中在中東外交行動的背後,與冷戰圍堵的政治策略密切相關,而儘管影響未知,但陳立樵認為,俄中介入的最終目的就是壓制美國在中東的力量,避免其影響力過份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