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報導,中國企業新增貸款大幅下降,加上家庭寧願償還債務而減少消費,導致7月中國銀行貸款出現自2005年7月以來首次下滑,此一現象引發外界更為擔憂中國正像幾十年前的日本一樣,步入一種「資產負債表衰退」的窘境。
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央行)13日公布數據顯示,前7個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3.53兆元,相較前6個月的人民幣13.27兆元。由此計算可得,7月新增人民幣貸款僅2600億元,此一數字遠低於預期的4500億元,並且與6月的2.1兆元相比,出現大幅下滑,也2005年以來首次出現衰退。
《彭博社》報導,企業新增貸款大幅下降,加上家庭偏向償還債務,家庭和企業對購屋或擴大投資變得更謹慎,這樣情況引發外界對中國是否像日本那樣走向「資產負債表衰退」的憂慮。因為房地產市場崩盤後,消費者和企業決心償還債務,被視為日本在90年代陷入數十年通貨緊縮的象徵。
房市崩盤、個人與企業償債不消費
長期以來,經濟學家一直在爭論中國是否面臨著類似的「資產負債表衰退」,野村研究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Richard Koo)用此一理論來解釋日本的「失落歲月」。辜朝明2003年以此來解釋一種經濟衰退現象,主因是私人部門的面對高負債狀況,導致個人或企業普遍以償還債務來增加儲蓄,而不是消費或投資,進而導致經濟成長放緩或下降。
荷蘭國際集團(ING)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宋林(Lynn Song)表示,雖然中國目前的情況與日本的困境有明顯不同,但「資產負債表衰退」仍然是一個真正的風險。宋林認為,現在已經看到一些令人擔憂的跡象,(社會/市場)「普遍出現悲觀情緒」,宋林表示,在這種心態變得更根深蒂固之前,穩定資產價格相當重要。
報導還指出,中國的其他經濟指標也顯示內需惡化,拖累了今年的經濟。像是剔除食品與能源成本後的核心通膨,7月僅上升0.4%,為1月以來最低水準,且先前整體經濟價格已經連續五個季度下跌,創1999年以來最長跌幅。
此外,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零售銷售仍然低迷,一項涵蓋零售業的服務業活動的關鍵指標,從去年7月以來,首次處於收縮邊緣。同時,近期市場資金湧向固定收益產品,債券孳息率跌至歷史低點,也反映出人們對中國可能面臨一段時期的經濟停滯、通膨低迷和低利率的擔憂。
反對衰退論者認仍未見企業「去槓桿化」
曾任中國恆大首席經濟學家的知名分析師任澤平表示,中國的情況「與日本20世紀90年代的資產負債表衰退有相似之處」。他在一份報告中提到,家庭儲蓄高、貸款需求疲軟、消費者和資產價格低以及實際借貸成本高,這些都有相似之處。
儘管存在這些共通點,但仍有經濟學家指出了中國與日本之間的差異,認為中國可能不會很快陷入日本式的停滯。因為數據顯示,自疫情以來,家庭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比率大致持平,而企業(包括對需求變動較不敏感的國企)債務水平,仍然持續上升。
麥格理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經濟主管胡偉峻(Larry Hu)表示:「整體負債並沒有大幅收縮,若要確定資產負債表是否衰退,我們至少需要看到企業正在去槓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