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導致出現極端天氣的頻率增加,環境部長彭啓明今天(14日)受訪表示,外界討論的氣候通膨難以驗證,仍需更深入的科學討論,但因應氣候變遷,政府必須強化調適,行政院永續會已要求環境部提出新版調適行動計畫,精進解決方案。
環保團體「綠色和平」13日舉行記者會指出,台灣正面臨氣候通膨,極端氣候影響作物產量,導致民眾飲食成本持續高漲。
對此,環境部長彭啓明14日下午出席「溫室氣體盤查與企業誠信論壇」後受訪表示,氣候變遷造成極端天氣情況增加,必會導致農作物減產,長期來看一定不利於農作物或糧食穩定,但如何分別一場午後雷陣雨或颱風是氣候變遷所導致或屬於正常天氣型態,這都需要科學驗證,因此氣候通膨到底對生活造成多少衝擊仍需更深入的科學討論,並非簡單的事。
彭啓明指出,面對氣候變遷,政府必須強化調適,上週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開會時便討論此事,由於國家缺乏長期調適經驗,因此環境部將提出新版調適行動方案。他說:『(原音)總統也非常的重視,所以其實大家對於這種短期的感冒很有經驗,可是長期的調適是沒有經驗的,所以他特別希望說我們能夠來重組,所以在行政院的永續會已經要求環境部要來報告這個議題了,等於是說我們過去雖然有調適的計畫,但是我們如何做得更好,我們已經被交代必須要提出一個新的版本出來。』
至於氣候變遷調適計畫能否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納入考量,彭啓明說,物價指數牽涉很多範圍,包括人工成本、原物料上漲、能源價格上漲等,都有連帶關係,難以釐清是否真由氣候變遷導致物價上漲,因此在實務操作上有困難,政府關切的重點是調適方案能否讓作物收成穩定、維持農民營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