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的8月6日,中華民國的海軍,劍門、章江兩艘軍艦,前往中國東南沿岸,進行情報蒐集跟破壞襲擾的任務,但疑似不小心走漏了消息,被共軍發現,在東山島的海域,遭到了幾十艘共軍的砲艇,還有魚雷快艇的圍攻,艦隊指揮官捨身取義,成為這次海戰裡面,為國捐軀的最高階將官,而這位海軍英烈,就是胡嘉恆少將。
今年的「八六海戰」紀念日,為了緬懷胡少將,中華民國國防部特別委託華視製播「用生命守護家園:身先士卒胡嘉恆將軍」的特別節目。節目在「莒光園地」播出以後,卻發現被誤植人物,而且還使用了中國網路內容農場的照片,把國軍軍帽上的國徽塗黑,真是讓關心和研究中華民國國史、軍史的人們哭笑不得。今天,讓我們以史為鑒,緬懷那場五十九年前的海戰,以及這場國軍慘敗的海戰,對蔣中正反攻大陸的國光計畫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八六海戰國軍慘敗
1965年7月30日,中華民國國防部頒佈「海嘯一號」作戰命令,派遣大型護航艦「劍門號」和小型獵潛艇「章江號」組成「海嘯特遣支隊」,由海軍巡防第二艦隊司令胡嘉恆少將擔任指揮官,從高雄左營出發,主要任務為護送陸軍特情隊,突擊東山島,伺機摧毀共軍雷達站、捕捉俘虜獲取情報,定8月6日為作戰發起日。8月5日晨6時,「劍門」艦與「章江」艦從左營出發,尚未跨越海峽中線,就已被共軍青山雷達站鎖住,不論是否有情報外泄或內鬼,中共南海艦隊事實上已經提前掌握住兩艦的動態,做到了知已知彼。8月5日17時45分, 南海艦隊決定在福建省東山海域設伏,派出護衛艇第41大隊護衛艇四艇及魚雷快艇六艘,組成海上突擊隊,另以611砲艇與11大隊其他五艘魚雷快艇擔任預備隊,視情況投入戰場。中共總參謀部批准了南海艦隊制定的「放進來打;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打;爭取晚上打」的共軍小艦PK國軍大艦的狼群作戰方案。
隔天凌晨1點50分,「劍門」艦發現共軍4個快速目標、6個小型目標,正準備包圍自己,立即搶先發動攻擊,戰役隨即揭開序幕。令人扼腕的是,海戰打響了以後,國軍兩艦被分割開來,劍門艦向外海撤退,章江艦遭到共軍的艦艇,在群狼式的圍攻之下沉沒。隨後共軍又追擊劍門艦,雙方交火,劍門艦連中好幾枚魚雷,在5點30分沉沒,歷時3小時40分,戰役結束,艦隊少將司令胡嘉恆,還有官兵約170多人死於海戰,「劍門」艦長王蘊山中校、作戰官黃致君中校,以及其他官兵33人被俘虜,共軍殉職4人,受傷 28人,護衛艇跟魚雷快艇,受損了各2艘。史稱「八六海戰」。
軍心士氣疲憊漸顯
「八六海戰」以後,對海戰的敘述,國共雙方各據立場。但是國軍的作戰指揮出了問題,可能是這次影響戰局的關鍵。中華民國國防部立案調查「八六海戰」相關處置跟戰鬥經過,調查後發現,海軍「劍門」艦接敵以後,在3點20分曾經發出需要空中火力支援的訊號。空軍經過層層請示以後,嘉義聯隊F-100A戰機4架掛彈終於在6點35分升空,但那時候兩艦早就已經被共軍擊沉了。空中支援從申請到飛機升空,總共耗時195分鐘,因而造成國軍官兵人艦皆亡的結果。經過這次戰役以後,暴露出了國軍的主要缺失,也就是「不知已、不知彼」,突顯了國軍從主管建軍的高層將領,到執行戰鬥的基層部隊,都漠視了中共多年以來,對海空戰力的整建。時任國防部長蔣經國,在海軍總部主持「八六海戰檢討會」表示:這次戰役對我們國軍,反攻大陸的軍事行動,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而在得知參謀總長黎玉璽竟下令空軍在此次任務的偵察作為上,未得其命令不准轟炸共軍,導致空軍眼睜睜的看著共軍的魚雷快艇,追擊國軍的軍艦而無所作為之時,蔣中正在1965年8月6日的日記中,禁不住痛駡:「此小艇即為匪之魚雷快艇,如空軍當時對此艇投彈,至少可阻止其向我艦追擊,則我兩艘自可得救安全也,而黎竟限制其轟炸,殊為痛心。」
對蔣中正而言,得知此役結果,心中感受自然是氣憤憂思心疼不已,兩艦犧牲的官兵,皆為近十年來訓練儲備,準備用於反攻大業的國軍將士。當此反共復國大業箭在弦上之際,海軍遭此慘敗,不僅海軍士氣無法維持,三軍反攻的士氣也因此而導致動搖。「八六海戰」的慘重傷亡,似乎在告訴蔣中正,國軍現在的最大弊端,已非反攻戰力是否精壯,而是國民政府遷台以來的整軍備戰,幾乎是到了歸零狀態了。
中華民國的民心士氣,對於反攻復國開始出現疲憊,各種反攻無望的消極言論開始出現,主要原因在於1964年10月中共核子彈試爆成功。1964年11月24日,蔣中正在國民黨建黨70週年的紀念大會中,發表《告全黨同志書》,特別談到「革命的成敗,不在地區的大小,而在其內部的純淨;不在武力的多寡,而在革命主義、革命精神是否順乎天而應乎人」,期勉黨員同志不可因為中共的原子試爆而喪失反攻的信心。同時也藉此向全國軍民信心喊話:「我們精淬勁練的國軍,一百萬以上預備役官兵,心力血汗集結而成的戰力,實已靜如山力,動如火發;而大陸上六萬萬嚮往三民主義的人心,一千五百萬擁護政府反攻大陸國策的海外華僑,都是我們革命的後衛,亦是我們革命的前鋒」。
其實,蔣中正早已察覺到,國軍的戰備出現疲怠和消極的現象,認為轉進臺灣以來,如果講到實際效果,只能在建設臺灣的政策上略有成績,在反攻大陸的軍事戰備工作,則是缺欠頗多。尤其軍事方面,訓練與編裝缺點更多。蔣中正甚至一針見血指出,現在的國軍幹部,仍如過去在中國大陸一般,虛而不實,不知負責,不肯研究,僅以應酬、敷衍、自私、虛偽為計。毛澤東在第五次圍剿中被打成只剩三千殘兵,都可以逆天轉命,但是我們那些不知死的國民革命軍,到底是從什麼時候,變成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之輩呢?
反攻大陸終成泡影
國民政府轉進到臺灣之後,國軍開始經由國外軍事顧問的指導來驗證戰力,同時以獨立自主的反攻作戰計畫,來驗證全面反攻大陸的可行性,其中「國光計畫」為蔣中正歷年視之為最重要的反攻作戰計畫,「八六海戰」之後,相關反攻大陸的軍事操演次數驟降,對於反攻大陸的相關指示或計畫報告,以靜態會議呈現的次數大幅增加,也就是說,反攻大陸作戰紙上談兵變多。
同時,蔣中正關注的主要的議題,開始圍繞在軍事組織編裝的興革、建軍備戰的整頓、軍事教育與人事紀律的重要性與建軍革新的精神訓示,開始以共軍襲擊臺灣為前提,進行軍事作戰部署與應變作為。換言之,八六海戰之後,有關反攻大陸的議題逐漸轉變為精神教育與訓示。有關作戰之訓練操演,則轉型為以共軍犯臺為前提的作戰計畫。在此期間,雖然還是有檢討諸如以福建惠安島為登陸目標的登陸作戰「惠安計畫」之類的作戰計畫,但研究結論仍以共軍侵犯外島為前提,國軍反擊之時,順勢啟動登陸作戰計畫,此為被動的反擊作戰行動,而非主動攻擊的反攻作戰指導。
由於外部局勢與軍事資源不足以反攻大陸、國軍各階軍官作戰指揮與戰術指導能力尚待提升、軍心士氣厭戰畏戰顯露疲態,蔣中正的作戰策略,由反攻大陸轉為防守臺灣,國軍轉攻為守的戰略在八六海戰之後開始逐漸明確。反攻大陸和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最終成為了一句歷史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