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振低迷的經濟,中國政府7月公布一系列措施防止形勢惡化,但近期經濟數據出爐顯示,除了消費好轉外,其他投資數據與房地產狀況仍處於低迷狀態,使得中國經濟前景依舊深陷泥沼當中。
《華爾街日報》報導,儘管官方採取新措施,但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1至7月固定資產投資年增僅3.6%,低於2024年上半年3.9%的增幅。同期,房地產開發投資較去年同期也續下降10.2%。經濟數據當中,僅7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增2.7%,超過經濟學家的預期,也較6月2%的成長率稍有好轉。
仲量聯行(Jones Lang Lasalle)中國經濟學家龐溟(Bruce Pang)認為,中國促進投資政策的效應在消退,但促進消費政策的效應正逐漸增強。龐溟表示,未來幾個月將關注零售額成長的速度能否抵銷投資成長放緩的影響。
非必需品消費仍舊持續走軟
但其他分析師並不那麼樂觀,他們指出,消費者在外出就餐和娛樂方面的支出意願上升,但對汽車、珠寶等大額商品的消費卻在走軟。
荷蘭國際集團(ING)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宋林(Lynn Song)認為,家庭似乎正在削減非必需品的消費,這種普遍的縮減成本的氛圍可能正影響支出決策。
分析師更關注的是房地產市場的惡化,根據15日公布最新數據,7月70個主要城市的新建住宅價格年減達5.3%,跌價情況比6月的4.9%還多。新屋銷售金額也持續下滑,7月年減達25.6%。
摩根大通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朱海濱表示,預期房地產投資下降要到2026年才會見底。
從另一項房市救市計畫也可見端倪,今年5月中國人行向銀行業提供高達420億美元資金供國銀對國企融資,讓國企得以收購未出售房屋,但至6月底,該配額僅使用了4%,經濟學家表示,銀行缺乏運用資金對國營企業放款的動機。
房地產低迷抑制消費與投資
中國政府除了對經濟學家疾呼採用財政政策提振經濟的方法不為所動,日前國際貨幣基金(IMF)向北京提議由中央政府出資1兆美元資金,以交付預售但未完工項目或提供購屋者補償,同樣遭到中國政府拒絕,理由是擔心這樣做會提高對未來政府救助的預期。
但報導指出,中國的住房危機侵蝕了中國家庭的資產負債表,並抑制了許多人的消費,再加上對國家經濟成長的悲觀,企業也放慢了借貸速度。
最新公布7月銀行業對中國實體的貸款(不包括發放給金融機構的貸款)出現19年來的首次衰退,再度引發了人們對日本式衰退的擔憂,即家庭和企業在還款時抑制支出。同時官方數據顯示,包括工業生產年增降低、失業率惡化,凸顯了中國經濟的低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