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探析三中全會後習近平的經濟路線

  • 時間:2024-08-17 10:48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探析三中全會後習近平的經濟路線
三中全會後確立了習近平的經濟路線,但其實中共的「黨政體制」限制了中國經濟發展,才是最根本的問題。圖為習近平與其他6名政治局常委步入三中全會會場。(資料照片:AFP)

中共二十大三中全會在上個月召開,會中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深改決定》),主要是聚焦在「中國式現代化」及「全面深化改革」,確立了習近平建構第三任期的經濟路線,包括「七個聚焦」和「十三項系統部署」,主要側重在「經濟機制和改革」、「城鄉融合發展」及「黨領域與輿論引導」,並且要在2029年完成改革任務。
 
習經濟統治思維:「管得住」重於「放得活」
 
其實在十八大時,習近平也提及「全面深化改革」,第三任期頂多增加了「進一步」三個字,以及結合了「中國式現代化」習近平將「全面深化改革」落實在各個「系統部署」,進而連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論述,以及作為確保完成「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此外,《深改決定》將「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視為是「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的一部分,這解釋了深化改革目標有二,一是形塑中國的「制度之爭」,二是強化「由上至下」的統治能力。
 
值得留意的是,所謂的「中國式現代化」,習近平所要建構的新國家型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雖然有提到創新、開放、因地制宜等經濟發展概念,但同時也強調了韌性、安全及有效管理;簡言之,習近平的經濟統治思維是「管得住」重於「放得活」,所以三中全會不只提到經濟體制改革,還涉及「非經濟」重點,尤其是「國家安全和軍隊改革」及「黨領導和執政能力」。
 
習近平的經濟路線:計畫與市場之間搖擺
 
從三中全會通過的《深改決定》便可大致描繪出習近平的經濟路線,包括三方面的管制脈絡,首先是「市場經濟管制」,主要是要對市場秩序和市場失靈的防範;第二是「黨管制能力」,一手要集中統一領導全面深化改革,另一手是「加強輿論引導」因應「意識形態風險」;第三是「安全管制」,這意味著未來在體制和機制上,會擴大對安全的法制安排,除了經濟,還有國防、政治、社會等安全措施。
 
值得留意的是,習近平強化了三中全會的政治意涵,要求在2029年完成改革任務,2029年是中共建政八十週年,這是階段性的統治意義,以及要在2035年完成國家治理體系、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從廣義來看,就是強化中共執政地位的正當性,狹義上,寫入「兩個毫不動搖」便是形塑習近平進入第四任期的必然性,對習近平而言,攸關他的政權,這樣的政治意涵又連結到涉及黨建問題的四中全會。
 
持平來看,三中全會仍聚焦在經濟議題,尤其是習近平的「全面深化改革」,中共所謂的「市場經濟」更朝向公平、資源配置的表述,以及針對追求創新和生產力,更凸顯政府的「管理」,由上而下的專案督察、全面督察、綜合督察,會形成全面性的中央集權模式。三中全會後確立了習近平的經濟路線,只是,再多美麗空泛的詞彙,以及多如牛毛的300項政策,恐怕只是「短多長空」,中共的「黨政體制」限制了中國經濟發展,這才是最根本的問題所在。

作者》吳瑟致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台灣智庫諮詢委員、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海基會無給職顧問。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