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明報無奈「溫馨提示」 屬於香港自己的事已無人敢談

  • 時間:2024-08-22 15:10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明報無奈「溫馨提示」 屬於香港自己的事已無人敢談
故事最應該由自己說起,但屬於香港自己的事卻無人敢談,再無人願談。(AFP)

上一篇提及關於《明報》對作者的溫馨提示,筆盡之後沉澱再想,再細細閱讀總編輯的致函,感覺些許言重,與其說是一絲恐懼,更是無可奈何的無力感。

源起是寫評論時需要引用保安局局長鄧炳強的「指控」,最快的方法莫過於搜尋器輸入局長大名,再點進新聞分類,卻盡是一系列「鄧炳強」介紹美食的「新聞」,題目和內文都大有逕庭,想當然是鱔稿(編按:宣傳稿)。這種一整個資訊平台都被單一資訊充斥的感覺並不陌生,但理應甚少在香港出現,即使今日打開香港的法庭新聞,同個審訊聽相同的內容,不同的媒體都有其取捨考量,對在意的新聞事件,多讀多翻才有完整的故事,就算當中有過半內容類近也固然不介意。

曾幾何時報章是一輩子人的樂趣來源,資訊尚未發達的年代,在時事以外,專欄作家的內容也總讓人甘之如飴。小時候家中每日都有報章買回家,在成為廢紙前最後的餘暉是晚餐桌上的桌墊,邊吃著晚餐邊細閱桌上的字行,那是幾多思想激蕩的加速器。我們進入資訊爆炸的年代後,曾經有好一段時間,大概是自媒體剛新興之時,這些渴望被尋找的「新知識」「新情趣」在網絡世界一應俱全;然後我們又進入演算法控制的年代,近一年哪一個社交媒體不是一直再推陳一些「已知」的「知識」、騙取點閱率的危言聳聽,還有毫無營養短影音的氾濫,但人有求知慾,人需要思想宕蕩,需要價值觀或多或少的衝擊,於是我們回想起傳統媒體,但在香港已經蕩然無存。

「知法守法,知所分寸。否則難保說不到哪天危機會降臨。」的忠告,還在香港有心寫下去的都知道,尤其知所分寸,總之敏感的不談,好像敏感的也不談,香港的事最好就不要談,公共性之事更加不能談,但香港又有許多事值得談嗎?

過去一兩年間許多在香港鬧得沸沸揚揚之事,要麼是毫無公共性的八卦,抑或最後都走不出地區性的局限,香港已經逐漸遠離世界的聚焦,多少國際新聞機構另覓異地,一方面是香港新聞自由的衰亡,但香港又有多少能挑起世界眼眉的人和事?過去幾年圍繞香港的新聞不外乎總離不開幾個主體和主題,同一個故事說上十次,世界已經習以為常。

事關己,故事最應該由自己說起,但屬於香港自己的事卻無人敢談,再無人願談,只由得一種菌類發酵,由是一整個有機體的消亡。也無法責難身在一位者,遠不如同流之外,自保也是人類最直覺的舉止,何況今日要保的還是《明報》,和香港最後一兩個僅存的傳統、實體的新聞空間,至於這條對言論自由空間的底線還有多少可退讓的餘地,那是城內真正面對著恫恐人的考量。

作者》布寒野  前香港網媒編輯,飄洋來台後繼續心繫家園。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