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資本操控、威權擴張 捍衛新聞自由任重道遠—九一記者節隨感

  • 時間:2024-09-01 18:37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資本操控、威權擴張 捍衛新聞自由任重道遠—九一記者節隨感
在威權擴張的今天,如何找到正確的事實因果,是記者的一大挑戰。(示意圖/AI生成圖)
【引言】1933年初,《江聲日報》主筆劉煜生因為揭發民政廳長吸毒嫖妓、在副刊同情工農,在江蘇被官府處決時。他自己以及處決他的顧祝同,都不會料到這一公案會改寫歷史,成為了中華民國的記者節,延續至今。九十多年過去了,新聞自由面臨的危機和挑戰並沒有減少,反而以不同形式日漸增多。新聞從業員面臨的最大挑戰永遠來自「請你保持沉默」或「請你積極宣傳」的壓力。「保持沉默」和「積極宣傳」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就是讓媒體從業人員做出違背良心抉擇的決定。一個國家、一個政權,從來不是被記者寫倒的、罵倒的,但威權政府或權貴集團,卻永遠將記者視為所謂「危害國家安全」的破口。事實,是記者追尋的目標;在資本操控、威權擴張的今天,資訊繭房、素材農場等媒體新生態的出現,讓捍衛新聞自由的努力,增加了更多的挑戰和危機。

  
挑戰一:片段事實、並非事實

在陳水扁時代擔任過華視總經理的江霞老師,舉過一個很經典的例子:當年美麗島事件發生時,她在電視上看到黨外人士推撞鎮暴警察和憲兵,她覺得這些黨外人士非常暴力;但後來她明白,原來黨外人士推撞軍警時,已經是自己被警棍打得難以承受,不得不用推撞、推開的方式來保護自己。江霞說,那時她終於明白,電視機是可以造假的。

江霞前輩所舉的這個例子,就是我們時常所說的:片段事實,並非事實。片段事實是孤立的,不僅前後事實被略去,脈絡背景也不存在了。因此,如果用片段事實判斷真偽,很可能造成實情和結論的悖反。例如在生活中,我們看到一個人拿起棍棒對著面前的人——可能你以為他是要攻擊,充滿暴力;但由於不知前情,這個人可能是被迫自衛,是刑法上的正當防衛或緊急避難。人際中都如此複雜,那麼新聞報導的事實判斷,就更加複雜。不可不慎。

挑戰二:不同事實的組合 並非事實

去年的台灣出現了三個不同的新聞。第一個新聞是某段時間內缺蛋。第二個新聞是有離島的國軍士兵游泳奔赴對岸。第三個新聞是駐守離島的官兵因補給問題沒吃到肉,所以排字希望本島趕緊運送食物。

三個新聞大致都是事實敘述。但是將這三個真實新聞組合在一起,很可能會出現另一個全新、卻絕對不真實的新聞敘事模塊:台灣已經衰敗到缺蛋、缺肉,軍人都活不下去了,所以游泳投奔了祖國。

很顯然,這個新的組合新聞敘事,雖然基礎事實都在,但卻使用了虛假的因果聯繫,從而製造了一個假資訊。這樣的新聞,其實在日常中非常多。它的難度就在於:有時,分辨事實真假不難,但分辨因果聯繫則有難度。

挑戰三:表面事實,並非事實

今年6月15日,國防部為慶祝黃埔建軍百年,在高雄鳳山陸軍官校舉辦了紀念音樂會。音樂會表演內容在節目構成上,將平定內憂的東征、北伐、剿共,合併在同一個篇章;將抵禦外患的八年抗戰,放在另兩個篇章,且比重非常之大;最後一個篇章是族群融合、保衛台灣。結果,在音樂會曲目單前言中,一段「從東征、北伐、剿共到保衛台灣」,引起軒然大波,很多人指責軍方刻意忽略國軍抗日戰史。

從表面事實看,似乎「抗戰」二字不在前言中,但實際上,這是對應表演內容結構的敘述;而且抗戰表演內容是比重最大的;更可以作證的是,在次日的黃埔百年典禮上,總統賴清德清楚回顧了「東征、北伐、剿共、抗戰」的歷史。既然連本土立場的總統都沒有迴避抗戰史,何必一個音樂會的曲目單要刻意迴避呢?

表面事實,有時絕非事實。表面事實和本質事實的差異是:表面事實只能呈現議題的局部,卻不能呈現整體;而本質事實則是對事件整體的融匯和概括。在新聞從業中,從表面事實到本質事實,需要的是掌握更多資訊、材料以及進行比對和思辨分析。

挑戰四:替代性事實,並非事實

在調查報導和揭露性報導中,這是常常遇到的情況。我們可以用鄰居看到家暴來作比喻。一個人看到自己的鄰居正在家毆打妻子。這個人基於對家暴的憤怒,警告並制止鄰居男主人的行為,問:你為何打老婆、這是犯法的。

結果丈夫的回應是:你的提問充滿偏見,我們家的事,只有我自己有發言權。好心人不滿,繼續追問:我是問你為何打老婆?丈夫繼續回應:你來過我家嗎、了解我家情況嗎,知道我妻子以前收入多少嗎,現在她嫁給我,收入增加了很多,你為何視而不見呢?好心人繼續說:我只是問你為何打老婆。丈夫繼續回應:這是我們家的內部事務,你無權干涉,我妻子過去住草房茅屋,現在住社區瓦房,她生活得很幸福,你的提問是別用用心的,是陰謀,你一定是對我不懷好意的人派來的……

千萬不要認為這樣的事情只會發生在特定國家。實際上,任何國家、政權、群體,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質。面對外界、面自己缺陷的不足,都會嘗試掩飾。而掩飾的最好方法,就是迴避提問和報導,用替代事實甚至是臆測,來將提問和報導的衝擊力減低。這不是轉移話題這麼簡單。轉移話題未必需要以真實為基礎。但替代事實的素材,卻往往是真實的獨立議題。久而久之,話題的主導權就變成了對替代事實的討論,而非原本的事實。

總結:尋找正確因果 需強化思考力

以上所有以事實之名出現的謬誤、謊言、假資訊,背後都有一種共同的特質:重構因果關係。在新聞從業中,需要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事實判斷比較容易,但價值判斷則需要人生、學識、經驗的累積。對新聞從業者來說,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合二為一,強化思考,才能找出報導議題的正確因果關係,才不會出現錯誤的採編方向,才能避免對苦難視而不見、才能避免為不公義之事塗脂抹粉。所謂活到老、學到老。新聞生態不斷變化,在威權擴張的今天,如何找到正確的事實因果,如何避免被資訊農場困住,對記者們來說,是一個挑戰。

作者》劉國忠  專欄作家。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