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回到運動場上的討論。有很多人認為,運動場上就是要公平,讓雄激素過高的女性參加,不管她有沒有陰道,就是不公平。
因為事情的複雜性,請原諒筆者再一次引用生物醫學作解釋。先說結論,運動場上從來都不公平,絕對的公平從頭到尾都是假像。
舉一個接近是台灣獨有的例子好了。台灣的原住民阿美族在運動上有著名的優勢,而長年舉重世界紀錄保持者郭婞淳亦是其中一員。這裡要提到一個特殊的血型,叫米田堡(Miltenberger)血型。應該所有人都知道ABO血型,也很多人知道還有個叫正跟負的血型(叫RhD),但其實血型還有極多不同的種類。米田堡血型在白人和日本人中平均不到萬分之一,在阿美族中卻高達約90%。
擁有米田堡血型的人,紅血球和其他人有異,它們的氣體交換速率比起其他人快幾十個百分比,換句話說可以更快的交換氧氣,排走二氧化碳,是從生理上就在運動方面有優勢。這個優勢是與生俱來,無法逆轉,其他人亦無法透過後天努力追上。那麼,米田堡血型有沒有被攻擊「不公平」「應該讓他們自己開一個類別比賽」「勝之不武」「保護其他血型的選手」? 沒有,它們被稱為是台灣之光。
這只是種種先天生理優勢的一個例子,像美國著名游泳選手菲爾普斯也有乳酸代謝異常的問題,這令他跟常人相比有著明顯的優勢。他也有受到以上的攻擊嗎?似乎沒有。有沒有人叫姚明應該要參加僅限身高2.1米以上的人才能參加的賽事?似乎也是沒有。唯獨當這個先天優勢變成睪固酮時,就有一大堆高舉公平旗幟的人衝出來攻擊。現實就是,就算你跟我從小到大都跟頂尖運動員付出過一模一樣的努力,我們還是不會比他們的表現好,因為我們在起跑線已經輸了,除非你也是那個有先天優勢的少數。
說回社會學。說穿了,這背後核心的根本不是公平,是性別攻擊,是根深柢固的性別印象。有人可能以為說,睪固酮的優勢比起上述的生理優勢要更明顯:這是錯誤的。舉例說,在馬拉松世界紀錄之中,台灣男子全國紀錄比起世界女子紀錄還要慢。在這個例子中,明顯非裔的種族生理優勢比起性別優勢還要強勢,卻仍然沒有人叫非洲人應該自己參加一個賽事。
雖然性別攻擊的人有很多,但在這個議題中,看國外似乎更多是男性網民在叫罵,這是因為在他們眼中男性的優勢是絕對不能被挑戰的,男性強於女性是絕對的,這種思想不是保護女性,而是典型父權。筆者並不是在無的放矢。在1992年的奧運比賽(及以前)中的射擊項目中,散彈項目一向是無性別限制,男女以同一標準競爭。那一年的散彈射擊,第一次由一個女性擊敗所有男性取得了金牌。幾十年間,該射擊項目都是男女混合共同競爭的,而之前都是由男性取得金牌,直到1992年。再下一屆奧運,所有射擊項目都改成了男女分開競賽。你說這是為了保護女性運動還是維護男性尊嚴?
到最後的下一篇討論,讓筆者和大家分享最具爭議的運動性別議題:跨性別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