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景基金會執行長賴怡忠今天(4日)受邀赴民進黨中常會以「台海安全管理的典範移轉:從美中台三角轉向多邊化」為題進行專案報告。賴怡忠表示,中國正累積侵台的能力,國際也關注台海安全議題,但台灣卻不是多邊對話的參與國,他建議台灣應設法加入多邊對話框架,並建立自己的印太戰略論述,台灣才能成為多邊對話的互動對象。
民進黨今天召開中常會,會中邀請遠景基金會執行長賴怡忠,以「台海安全管理的典範移轉:從美中台三角轉向多邊化」為題進行專案報告。
根據與會人士轉述指出,賴怡忠在報告中表示,中國正在累積侵台的能力,接下來幾年中,中國可能會在外交、經濟上極限施壓,包括讓台灣邦交國斷光、護照無效化、繼續在聯合國大會強推中方解釋的聯大2758號決議等,都是中方可能採取的路徑。
賴怡忠指出,傳統的美中台三邊關係是美國負責中台之間的平衡,但過去美國單方面負擔區域穩定的成本,變相使得中台關係單方面化;而台灣社會內部也有兩派論調,包含馬政府時期認為兩岸關係高於國際關係,兩岸關係平穩,中國就不會圍堵、甚至會釋出利多,自然國際關係就好;另外一派就是台美關係優先兩岸關係,應爭取美方的支持。
根據轉述,賴怡忠在報告中表示,美國過去處理區域安全都是以扇形的對個別國家單點出發,現在則是呈現網狀發展,促成美日韓、美日英澳等多方安全對話,如此一來,也會讓受到台海關係影響的日本、東南亞加入其中,台灣比較能脫離中國設定的「台灣海峽是內海」的戰略框架。然而,這也讓美國在台海問題的戰略模糊受到挑戰,因為對相關國家而言,必須了解美方清晰的戰略規劃才能調控戰略,這也是美國要因應的局勢轉變。
賴怡忠也分析指出,近來在G7、美日菲峰會等場合,國際都對台海問題都共同表達關切,台灣的下一步應該努力讓盟友的「關切」變成「共同行動」,戰略性的「台海安全多邊對話機制」是可以進行的戰略思考,台灣應設法加入安全對話框架。
賴怡忠認為,雖然國際上會討論台海安全議題,但台灣卻不是多邊對話的參與國,他建議美中台三方關係轉變成多方關係經營時,台灣也要建立自己的印太戰略論述,把兩岸關係放進印太戰略,雖然印度不直接屬於太平洋海洋國家的一環,但是可以牽制中國,印度未來的戰略走向對台灣也很重要,讓國際知道台灣的戰略觀,台灣才能成為可以互動的對象。
據了解,賴清德聽取報告後並未做出裁示,但會中有關切所謂「台灣自己的印太戰略」的具體內容,以及「台海安全多邊對話機制」的可能方式,並就國際政策方針等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