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今天(14日)舉辦「聯合國、台灣與世界手語日」座談會,並邀請美國拉瑪大學聲聾教育博士顧芳槐,針對台灣手語教育如何落實、並與世界接軌進行探討。顧芳槐認為,雖然台灣已將手語納入國家語言,但對於手語教育並無配套法令去推動,許多聾生甚至無法接受完整的手語教育,導致以手語為母語的人數已逐漸減少。
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明確定義手語與口語是具有同等地位的語言,並於2017年起將每年的9月23日定為「世界手語日」。而台灣也在2018年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法」,並將手語正式列入國家語言。對此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14日在台北舉辦「聯合國、台灣與世界手語日」座談會,除爬梳台灣手語的歷史與發展,也探討「國家語言發展法通過後」,對聾人社群的影響與挑戰。
新世紀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福特表示,基金會長期關注台灣人權的發展,手語是一種溝通的方式,不該因缺乏溝通而造成社會的傷害。因此希望藉由推動手語的普及與認可,來確保聾人使用手語的權利,促進聾人平等的參與社會。廖福特說:『(原音)國家語言發展法的通過,我們因為把它國內法化,也包括台灣的手語,因此我們希望就是說不只是在權利的實踐,手語也能夠普及化的實踐,那希望透過今年的世界手語日,能夠讓大家更了解這個整個手語,應該在台灣更落實的一個情況。』
受邀出席的美國德州拉瑪大學聾教育博士顧芳槐則認為,台灣將手語納入國家語言,等於提高手語在台灣社會的地位,與其他本土語言平等。但以教育學者的觀點來看,「國家語言發展法」主要是針對聽人學生,而非真正在使用手語的聾學生。
顧芳槐表示,法令沒有針對0-6歲學齡前教育,或是有配套措施去幫助、推動學校手語教育,有些聽障學生甚至無法接受完整的手語教育,因此也讓以手語為母語的聾人已經漸漸少。顧芳槐說:『(原音)國家語言法把台灣手語納進去後,是一個好的立足點,但我們也希望能夠就像其他的原住民(語)一樣,我們有更多的配套、更多的協助去保存這個手語,尤其是在聾通這一塊,我們能夠教他們(聽障學生)手語,甚至是(教)爸媽手語。』
顧芳槐強調,以漸近式的方式,來完整手語教育的配套措拖,就能讓手語能見度逐漸提高,同時加強社會的包容性,讓聾人與聽人一樣享有語言平等的權利,展現台灣語言與文化多樣性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