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推動「共同富裕」,鎖定金融業界進行大規模反貪行動,正在打擊這些頂尖人士的士氣。《彭博社》報導,由於金融從業人員往往是受過最好教育的一群,也是中國經濟奇蹟創造者,現在卻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劍橋大學中國管理學教授孟睿思(Christopher Marquis)表示:這些專業人士的幻滅恐導致更廣泛社會危機,因為這些現象挑戰了共產黨「透過努力實現繁榮」的說法。
在習近平決定「重塑」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金融體系願景下,中國數百萬專業人士的生活正因而改變,過去中國經濟成長主要動力,也是收入最高的金融、消費科技和房地產等產業,現在正在失寵。相反,習近平正把資源集中到電動車和晶片生產等領域。
這種轉變讓許多中國努力奮鬥的白領階級陷入困境,不但沒有因長時間工作和承擔風險而獲得獎勵,反而面臨著減薪、裁員以及政府認定他們的「享樂主義」生活方式而進行攻擊,就連國營金融體系也不例外。
減薪、裁員、看不見希望
對北京官員存在一個核心事實:「政策制定者普遍認為不平等是比貧窮更大的政治風險。」因為金融從業人員的平均薪資幾乎是一般薪資的七倍,打擊金融業經常在中國社群媒體上受到讚揚。
包括中國的國有銀行、券商和資產管理公司已被要求削減薪資和預算。中國國際金融公司去年將一些高級銀行家2022年的薪資削減了40%,而中信證券則將部分員工基本薪資降低15%。商務旅行正成為過去,公開炫耀財富也成為過去。中金公司的分析師被告知避免穿著奢侈品牌或向第三方透露其薪資,同時有些公司甚至要求追回往年的薪資,以遵守新實施的290萬元的薪資上限。
報導指出,這種壓力遠遠超出了補償的範圍,甚至習近平還明白要求金融監管機構要「長牙、長刺」,剷除過度行為和腐敗。中國最著名的投資銀行家包凡去年在沒有任何解釋下被拘留就是一例,且過去幾年至少有兩名高級財務管理人員被判處死刑,光2023年,就至少有130起行政和政府官方調查或處罰。
習近平對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金融體系的願景,也逐漸代表著中國期盼上海有一天能與紐約或倫敦等主要金融中心相媲美的夢想正在漸行漸遠。
金融業只剩政府公司讓專業人士失去空間
香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表示,很快,「金融業將只剩下三種類型的參與者:政府經營的銀行、政府經營的保險公司和政府經營的財富管理公司。」陳志武表示,這種政府主導的指示性經濟,金融市場確實沒什麼可做的;尤其是高薪金融專業人士更沒有空間。
而金融業也不是唯一感受到壓力的行業。消費科技產業已全面陷入困境。根據彭博社彙編的數據顯示,自從政府打壓螞蟻集團IPO開始的鎮壓以來,中國曾經著名的BAT網路平台(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總共已裁員超過6萬3000人。
此外,因北京方面採取的溫和刺激措施始終未能扭轉毀滅性的衰退下,房地產業仍深陷困境,數十家公司面臨清算威脅,以及中國恆大集團等公司出現1300億美元的美元債務違約。曾經在碧桂圓工作的員工張艾葳直言:「如果你還想像以前一樣生活,那你基本上就是在做夢。」
報導認為,若從長遠來看,這種混亂凸顯了一個關乎生存的問題:「當你讓一些最優秀、最聰明的工人失去積極性和士氣時,經濟會發生什麼?」
最優秀一群失去士氣恐造成社會風險
劍橋大學中國管理學教授孟睿思(Christopher Marquis)表示:「這表明該國勞動力中存在危險的暗流,尤其這些人是中國經濟奇蹟的關鍵推動者,當他們幻滅可能會導致更廣泛的社會危機,因為這挑戰了共產黨通過努力工作實現繁榮的說法。」
報導認為,一種長期風險是,此類懲罰措施可能會對受影響行業以外的領域造成損害。目前中國約有2億人從事白領工作,幾乎相當於巴西的人口數,儘管活躍的金融和消費科技所佔比例相對較小,但他們的雄心壯志被挫敗卻是非常公開。
康乃爾學院經濟與商業教授、中國計畫負責人努普(Todd Knoop)指出,「前聯準會理事米什金(Frederic Mishkin)曾將金融體系稱為經濟的大腦。現在則可以說中國經濟存在某種形式的腦損傷。」他表示,中國年輕人和中年人正更加悲觀,而隨著他們變得更加悲觀,他們的消費支出就會放緩,經濟也會放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