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總統在國慶晚會上的「祖國論」,引發海內外華人熱烈討論。學者指出,「祖國」不等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祖國」一詞早在清朝就盛行,而且具有三重意義,台灣過去也曾稱「自由祖國」;而在台灣民主化之後,歷任中華民國總統,不分藍綠,都會在兩岸關係上強調兩件事:「兩岸對等」以及「中華民國仍然存在」。
「中華民國」可能才是你祖國 祖國論議題發酵
中華民國113年國慶晚會5日在台北大巨蛋舉行,賴清德總統在致詞時提及的「祖國論」,這幾天引發華人熱議,也吸引外媒關注。
賴總統:『(原音)最近,我們的鄰居中華人民共和國10月1號剛過完75歲生日,再過幾天,中華民國就要過113歲生日,因此,就年紀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絕對不可能成為中華民國人民的祖國,反倒是中華民國可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75歲以上民眾的祖國。不過,中華民國在台澎金馬落地生根已經75年,我們是不必再去談論這一層關係,但是如果有人要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日快樂,特別祝賀詞要精準,切勿用「祖國」兩字,大家說對不對!』
軍史學者、時事評論人徐全表示,賴清德在晚會上的談話,其實是延續他從520就職以來一直強調的立場,「兩岸分治、互不隸屬」,當天晚會特別強調「祖國論」,主要是針對部分在中國大陸發展事業的台灣名人,特別是演藝人員在祝賀十一國慶時,使用了「祖國」一詞,這涉及到商業利益與政治認同表態的敏感議題。
徐全說,包括國台辦在內,中國大陸一向自稱「祖國大陸」,相信官方一定會對賴清德的祖國論回擊。另一方面,由於中國大陸的政治邏輯,是不允許「既吃飯、又砸鍋」,日後,台灣人若在中國大陸發展,認同表態將是無可迴避的議題。
「祖國」從啥時流行? 當年大家都在爭「祖國」
談及「祖國」一詞的起源,徐全指出,「祖國」這個詞流行於近代晚清中國,它具有三重意義,「國土」、「文化傳承」和「情感認同」;在兩岸對峙的年代,為了爭奪「祖國」的代表權,北京自稱「偉大祖國」,台灣自稱「自由祖國」,當時逼得香港人和海外華人幾乎要在兩個「祖國」間選擇。不過,在台灣民主化之後,台灣就不再爭奪「祖國」這個概念。
徐全:『(原音)就自從1990年代以後,不再爭奪這個代表權,台灣要凸顯的已經不是祖國的代表權,而是要凸顯兩岸的對等,當他從代表權的爭奪,轉向這個對等地位的彰顯的時候,「祖國」的這個概念就慢慢被淡化掉了,這就是兩岸關係當中「祖國」這個概念的變遷。』
中華民國依舊存在 歷任總統不分藍綠皆表述
徐全也談到,早在李登輝時代,就表達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時間比中華民國還短的相關言論。徐全:『(原音)我們其實可以看到一個規律,從李登輝時代開始,他的國家統一綱領、一國兩府、階段性兩個中國、特殊兩國論;到陳水扁的未來一中、一邊一國;再到馬英九的一國兩區;蔡英文的維持現狀、九二精神、以憲法及兩岸條例處理兩岸關係,再到互不隸屬,台灣民主化之後的歷任藍、綠總統,其實都會在兩岸關係中凸顯兩個元素:第一是兩岸對等、第二是中華民國仍然存在,這是民主化之後歷任總統的共同點。必須指出的是,即便是馬英九任內的一國兩區,那個「一國」在馬英九當時表達的是「中華民國」,在這之下,兩岸是對等關係。所以,賴清德在國慶晚會上的致詞,仍然是凸顯113年來中華民國屹立不搖,在台澎金馬落地生根、依舊存在,以凸顯兩岸是對等而不同的政治實體。』
他表示,兩岸關係在2017年之後出現了巨大變化,中國大陸在人心促統方面愈來愈採取主動性措施,來強化中華人共和國作為代表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的地位,當時就迫使外國的航空公司,在訂票系統中將台灣變成了「中國台灣」;原來兩岸民間交流中的「一個中國」,是比較抽象的「文化中國」、「歷史中國」,台灣人只要表達「一家人」、「炎黃子孫」或「反台獨」就可過關,在2017年之後,「一個中國」被具體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任何對中華民國這個概念和國號的強調,不論是藍營還是綠營,都有可能被視為「華獨」、製造「兩個中國」,這也是挑戰中國大陸的愛國底線,所以,就會看到愈來愈多在中國大陸發展的台灣人,開始對十一國慶表態祝賀。
不迴避歷史 賴清德的不一樣
徐全也指出,賴清德今年在國慶晚會的致詞,將「中華民國」的論述表達到最足,可以看到他想成為「全民總統」、取得社會團結共識的想法;而賴清德沒有迴避、否認或割裂中華民國在大陸那段歷史,如同他在黃埔建軍百年的演說一樣,國軍東征、北伐、剿共、抗戰的主要戰史,他都有完整回顧和論及,他會將歷史連結到現實的邏輯中,強化他所理解的兩岸現狀論述。
徐全:『(原音)在承認歷史的同時,也強化現狀,這個是他的一個很大特點,這是他非常大的特色,我覺得這是他跟蔡英文跟陳水扁非常不同的地方。就是你從之前他講到清朝末年,清廷跟沙皇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割讓了一大堆的領土,你會看到賴是非常注重歷史敘述的一個人,他對於歷史文化這個方面,他是有他的一個概念跟敘述的。』
今年國慶晚會 看見台灣成熟民主
台灣的時空背景已經不同,徐全認為,民主化早期的那種對中華民國或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的對立,正在逐漸消失,當年的省籍和族群矛盾也在慢慢消失,新一代的台灣人或是海外僑民,會更接納中華民國與台灣的無縫銜接及融合,中華民國的國號和國旗幾乎成為台灣在國際上的符號。
他提及,駐德代表謝志偉曾說,台灣如果繼承了中華民國,那是繼承了林覺民的反抗精神,綠營知識精英階層和民進黨人士,已經將中華民國論述和台灣本土論述進行了結合。所以,海外的雙十活動從早期的藍、綠壁壘分明,如今是藍、綠陣營的群眾都會參加,畢竟,兩岸情勢和台灣內部情勢,已與當初完全不同,現在的雙十活動,每個人會從中投射出不同情感,成為多元價值和意涵匯聚的儀式。
徐全說,今年的雙十晚會其實很特別,藍、綠陣營對中華民國的想像和理解固然不同,但是賴清德和立法院長韓國瑜的致詞,都側重「中華民國仍然存在」、「中華民國與台灣融合」的立場。他強調,其實從民主政治的角度來看,當晚,執政的總統感謝在野的立法院長為雙十國慶晚會的付出,雙方握手,這是民主政治的良善典範和實踐,對華人社會而言,具有很大的正面示範意義。